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jì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作品有《雪浪花》《香山红叶》《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为粉碎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出动100多个团,约20万兵力,在绵延5000里长的战线上,对华北日伪军展开以破坏铁路,奇袭据点为主的大规模反击战。这就是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作者以“百团大战”为背景,编写了这篇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本文原载于1943年6月20日的《解放日报》上,有改动。本文所讲述的就是这次反击战中的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
... ... ...
听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1)写了什么人?
(2)写了什么事?
2、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线索)
课文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而自己则平安转回了根据地。
《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
... ... ...
梳理结构:
以骑兵离开大队的行踪为线索,组织材料,叙述故事。
第一部分: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
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
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这篇散文的构思特点:悬念迭起
设置了哪些悬念?
找到有关文字,有感情朗读后进行归纳
1、开篇设置悬念:骑兵班脱离大部队,环境险恶,他们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2、敌人秋季“扫荡”,骑兵又地势不熟,面临困难和危险?令人捏一把汗;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3、夜渡黄河不成,那该怎么办 ?这河是什么河?
半夜爬上一个山头,望见一座城,这城是什么城?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 ... ...
设置这些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现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而人寻味,令读者兴趣盎然。
讨论:一个骑兵班为什么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从我方看:
1、战士 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战士勇敢机智,果断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
3、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农民的热情)
从敌方看:
日寇貌似强大但本质虚弱,被骑兵的马枪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
... ... ...
语言品味:
1、如何理解“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不觉大笑起采。”一句中的“惊”“笑”二字?
句中的一个“惊”字,表明黄河所给人的震撼力。“笑”是为昨晚的冒失,竟然想骑着马趟过水流湍急的黄河。另外,这个“笑”中还含有庆幸的成分,幸亏没有强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太空中运行的星星,是必须按照自己既定的轨道运行的,一旦脱离轨道,便会坠落消失。可是八路军战士,即使失去了与大部队的联系,他们也能继续战斗,打击敌人。此处是作者将科学事实与八路军战士掉队作比较,说明我们的战士具有顽强的意志和很高的战斗素养。这句话也点明了八路军能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重要原因。
《铁骑兵》PPT课件2 一、新课导入 请听歌曲,歌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和兄弟..
《铁骑兵》PPT课件 文学知识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j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
发布于:2020-12-02 13:12:56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了解街头剧,认识戏剧冲突反映的社会矛盾。
2.揣摩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把握剧中主要人物形象。
3.激发爱国主义精神和对今天幸福生活的爱。
陈鲤庭,曾用名陈思白。上海人,导演,理论家。历任上海救亡演剧队队长。全国文联委员,中国戏剧协会理事。他创作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与《三江好》《最后一计》 被戏剧界合称为“好一计鞭子”。
《放下你的鞭子》是陈鲤庭于1931年在上海市南汇县大团镇小学任教时创作的。该剧通过卖艺为生的父女俩的悲惨命运,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袭击沈阳,占据北大营。当时蒋介石正集中力量进行内战,对日采取不抵抗政策,密令东北各地的国民党军队退驻内地,把东北地区拱手相让。主人公香姐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跟随父亲流落关内。
... ... ...
一、读一读
作揖( ) 糟蹋( ) 伶俐( )
抚养( ) 俏皮( ) 掷钱( )
骚动( ) 滑稽( ) 鲁莽( )
二、记一记
伶 俐:聪敏;机灵。
滑 稽:(言语、动作)引人发笑。
少 顿:一会儿,片刻。
鲁 莽:说话做事不经考虑;轻率。
南腔北调:形容口音不纯,搀杂方音。
生吞活剥: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搬用 。
... ... ...
1.本文写了几次矛盾冲突?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
两次矛盾冲突:
(1)青工和观众同卖艺汉之间的矛盾——了解了故事的背景,了解了卖艺汉和香姐的生活。
(2)在场的人们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推向高潮,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蒋介石卖国集团的滔天罪行。
2.复述故事情节,理清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局。
东北地区沦陷后,人民群众流离失所,无以为生;挣扎在饥饿与死亡线上的父女俩到处流浪,卖艺为生。当女儿无力进行演出时,其父手持皮鞭痛打女儿,于是义愤填膺的群众纷纷谴责老汉:“为何鞭打自己的女儿?放下你的鞭子!”由老汉鞭打女儿,青工及众人认识到父女悲惨流落的根源,萌发了一股反日热情。
... ... ...
1.本文主要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并分析他们的性格特点。
卖艺汉——是一个在外流浪多年,衣食无着,穷困潦倒的难民。(流浪内地,东北难民的缩影)。在他乡流浪卖艺,沾染一些江湖习气,但他始终保持着一颗爱国之心。
香 姐——十分乖巧懂事——激起了人们无限的同情。
青 工——他是个热血青年,是个进步青年。 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觉悟,善于启发,是正义的化身,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路见不平,挺身而出。
2.青工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青工开始对卖艺汉的行为感到非常气愤,见义勇为,与他殴打在一起,后来对老汉的生活感到同情,同时激发他强烈的爱国情感。
3.老汉和香姐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老汉和香姐在青工的影响下,由原来的叹息自己命不好,忍受屈辱,到后来,明白了受苦的根源。
4.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该剧通过对卖艺汉父女为代表的沦陷区人民流亡生活的叙述和描写,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蒋介石卖国集团的滔天罪行,表现了人民群众的爱国激情。
... ... ...
本文表现了人们群众抗日救亡的爱国主义精神。今天我们如何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放下你的鞭子》PPT课件3 新课导入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那里有我的同胞 还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从那个悲惨的时..
《放下你的鞭子》PPT课件 导入 画中是一对贫困的父女,他们蜷缩在一旁,眼中尽是茫然和无助,未来毫无希望。本课《放下你的鞭子》是一部街头剧的剧本,陈鲤庭既是导演又是编剧,它讲..
发布于:2020-08-17 11:20:15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诗,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 ... ...
1 掌握下列词语读音和意思:
参天(cān)
心弦 (xián)
遮蔽(zhē bì)
拯救 (zhěng)
无所事事:闲着什么事也不干。
参天:耸入高空。
心弦:指受感动而起共鸣的心。
拯救:救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
... ... ...
品 读 第 一 节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入题,发出真诚的呼吁,表达对老橡树的深情.
2.找出本节中表达诗人与这棵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句子.
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
作者真诚呼吁樵夫别砍那棵树.
4.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 ... ...
品 读 第 二 节
1.这节写了不让樵夫砍树的哪些原因呢?
他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 →贡献大 →德高望众
它的根在土里扎固 →扎根牢 →深得民心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 →已成才 →建功立业
2.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 ... ...
诗歌主题:
这棵树本身是写自己对一棵老橡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
在这棵老棵身上,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也号召我们要保护我们 生存的环境。
老橡树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老橡树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的向往、对往事的
写作天地:对于作者的”老朋友”那棵老橡树,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它的风姿.描写一下这棵百年老树.(提示:可从树身,枝叶,树形静态方面写,也可以从风起时的动态方面写)
《樵夫-别砍那棵树》PPT课件3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
《樵夫-别砍那棵树》PPT课件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 美国记者、诗人和..
发布于:2020-08-10 13:21:00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戏 剧 常 识 及 阅 读
戏剧的阅读:
1、了解戏剧是如何通过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展开矛盾、塑造人物形象的;
2、体味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征。
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他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
戏剧种类:
A、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
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 ... ...
戏剧艺术知识
1、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电影、电视剧、舞台剧……)
2、戏剧种类:A、 按艺术形式不同分成话剧,歌剧,舞剧等;B.按剧情繁简和结构不同,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C、按题材反映的时代不同,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 D、按照矛盾冲突的性质和表现手法不同,还可分为正剧、喜剧和悲剧等。
3、戏剧文学即剧本,戏剧剧本的内容: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
台词:剧中人物的语言和潜台词。
舞台说明:写在每一幕的开头、结尾和对话中间的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服装,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4、戏剧语言的特色:
a动作性; b个性表现力; c抒情性; d潜台词; e动听上口,浅显易懂
戏剧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的社会生活。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尖锐激烈的戏剧冲突。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 ... ...
曹禺,原名万家宝, 剧作家、戏剧教育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幼年时母亲经常带他去看戏。十四岁考入“南开新剧团。十八岁开始剧本创作。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
《日出》是以 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剧作选取了一个豪华大饭店和一个三等妓院作为强烈对比的场景,前者写知识女性陈白露在婚姻破裂后,带着丈夫——许光夫留下的诗集《日出》孤身沉沦在都市中,以美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着挥金如土的生活。身处于潘月亭、黑社会头子金八、富商遗孀顾八奶奶、妓院流氓黑三等各色社会渣滓的包围中。后者则环绕着妓女翠喜以及一个被卖到宝和下处的女孩“小东西”的命运,揭示了人间地狱般的黑暗。当罪恶的大厦坍塌后,压在社会最底层的“小东西”、黄省三等人都难逃悲惨命运。陈白露也最终在黑暗势力重压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当时陪伴她的只有诗集《日出》的诗句:“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而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 ... ...
文章内容概括:
课文是《日出》第二幕的节选。写大丰银行的小职员黄省三哀求银行襄理李石清,让他再回来工作,被李石清冷潮热讽一番并被经理潘月亭打昏在地。 。
课文的矛盾冲突:
这出戏围绕黄省三想复职的问题展开矛盾冲突。
自读思考题
1.课文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物?
2.人物之间有几次大的冲突?
3.找出文中情节发展的四个部分的起点,并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1.黄省三 李石清 潘月亭
2.第一次:黄省三向李石清求情遭拒绝;
第二次:李石清给黄省三指三条路,最后竟让他去自杀;
第三次:潘月亭无情拒绝黄省三的请求。
3.开端:文章开始;发展: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高潮:左门大开;结局:这个混蛋,还不给我滚出去
... ... ...
故事情节:
开端:黄省三被银行开除,向李石清求情。
发展:李石清给黄省三指出三条出路。
高潮:潘月亭拒绝请求,黄省三愤慨控诉。
结局:黄省三被打昏倒地,拖了下去。
黄省三的性格的发展:
他原本胆小、懦弱、万般无奈、畏畏缩缩、苦苦哀求。--可是他走投无路,哀号、下跪、拉住李石清的手,疯狂地发出悲声“我不能死”。他求了李石清再求潘月亭,哀求不得时终于开口痛骂;被潘月亭的当胸一拳打昏在地。
黄省三,从逆来顺受到无力的抗争,绝望的抗争。从未看透李、潘之流,存有希望之心,希望他们发善心,到认清“你们是贼。是强盗,是鬼啊!
小结:黄省三在几次冲突中,由一开始的懦弱不堪逐渐变得有了反抗精神。
... ... ...
思考题:你认为黄省三被解雇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他被解雇后还有别的出路吗?
1、身后没人撑腰;
2、黄省三被银行榨干了,再没油水可榨了;
3、他只知道傻干苦干,不知道溜须拍马。
出路:在那样一个人吃人的社会,黄省三市没有别的生路可走的。
... ... ...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嗫嚅 niè rú 萧条xiāo 踌躇chóu chú 凄楚qī
B.咳嗽sòu 周济jì 着慌zhāo 狞笑níng
C.爆发bào 岂有此理qǐ 半晌xiǎng 存蓄xù
D.惧怕jù 愤慨fèn kǎi 庶务shù 颤动zhān
二、选出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 )
A.仁义道德 魔鬼 呆若木鸡 规矩
B.世故 警告 乞求 天地良心
C.安分首己 半饷 耐烦 裁员
D.哀痛 厉声 抽咽 恐慌
... ... ...
《海上日出》PPT(第2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日出时的壮观景象。(重点)?? 3.学习作者按照一定顺序观察..
《海上日出》PPT(第1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认识扩、荷、刹、镶4个生字,会写扩、范、努等9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 2.初步理解课文,感受海上日出壮观景象。(重..
《海上日出》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资料宝袋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笔名黑浪、余一等。1904年生,四川成都人。1927年到法国留学,1928年底回国。1927年1月,巴金..
发布于:2020-08-10 09:52:10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诵读指导
读文言文要读准字音,读准停顿,读出语气。
1、我能读准下列字的字音
岱 崇 祯 更定 毳衣
雾 凇 沆 砀 长堤 一芥 铺毡
2、我能读准下列句子的停顿
A. 湖中人鸟声俱绝
B. 天与云与山与水
C.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3、我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语气
A.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B.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 ...
翻译“五”字法:
“留”: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等、保留不译;
“替”:用现代汉语替代古义词;
“调”: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补”:补出省略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
... ... ...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1、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空与白云、与山峦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3、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的两三个人罢了。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4、强:尽力,文中指痛饮。我痛饮下三大杯而后告别。
... ... ...
一、看雪景
1、找出文中具体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
(1)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想一想:这些景物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加以修饰?有什么特点?
写作手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运用白描,由远及近,写出“湖上”雪后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寥寥几笔,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
(2)写景的方法: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不用形容词加以修饰,只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可写景,可写人。
... ... ...
2、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
未游西湖时,概写: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游西湖时)先总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游西湖时)后具体描写: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 ...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湖心亭看雪》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西湖很美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
《湖心亭看雪》PPT免费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重点) 2.学习本文白描手法的运用,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
《湖心亭看雪》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同学们,一切景语皆情语,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个春天,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春意盎然;假如作者心中有一份柔情,那么他笔下的景物就温..
发布于:2020-07-31 17:12:17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了解演讲词的一般特点。
2.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努力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演讲和演讲词
在某一特定的、正式的场合,面对听众把自己对某一问题或事件的看法较为系统全面地说出来,这就是演讲。演讲时所说的内容就是演讲词。
特点:一、要有针对性 二、要有启发性 三、要有感染性
... ... ...
毛泽东简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 。1893年12月26日生于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早年就读于长沙湖南第一师范,即开始革命活动,接受并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平生于政务、军旅之暇,喜爱诗词、书法,用功尤勤,造诣甚深。
张思德简介
张思德:小名谷娃子,1915年出生于四川省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加入红军。警备团战士。 1935年,他跟随红军退出根据地,开始长征,负过伤。1937年10月,张思德加入了共产党,是一个忠实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1944年,张思德接受上级的烧炭工作。 9月5日带领4个战士到安塞县烧炭。中午时分,窑洞突然塌方,张思德奋力把战友推出洞去,自己则被砸埋在窑里牺牲。时年29岁。
... ... ...
给红色的字词注音
鸿毛 鼎铭
追悼会 哀思
“人固有一死,或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固:本来,或:有的人,于:比。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精兵简政: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五湖四海:本文指全国各地。
死得其所:形容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处所,地方。
... ... ...
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说明论点。
道理论证——引用经典或名言、谚语等证明论点
比喻论证——借助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论点。
对比论证——用反向事例或事理对比说明论点
论证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论证:举……(概括事例)证明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引用……的名言或引用格言、俗语等,充分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
③对比论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论证: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形象生动地论证了……的观点,使论证浅显易懂,易被接受。
... ... ...
学习第一段
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
我们的队伍宗旨是什么?(即作者提出的论点是什么)
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 、这次追悼的人物。
完全、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即为人民服务)
学习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这句和下面三句是什么关系?总分
3、按司马迁的观点有哪两种不同?
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4、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引用它的作用?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证明人死的意义有不同,更有说服力。
... ... ...
一、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有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 、这次追悼的人物; 并列关系。
二、将“人固有一死,或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译为现代文。为什么毛泽东同志说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重?
答: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因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死的,虽然一生中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他的死却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所以说“比泰山还重”。
三、第三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举例论证: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
... ... ...
根据逻辑思路,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句子:
(1)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是队伍中的一员,所以__________。
(2)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________,所以他们的死比泰山还重。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一句古老的话,其实就是“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综观历史,了解现实,举出两三个当代社会为人民服务的实例。
下列句子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A 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
B 一切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排比句的应用会增强气势,
增强演讲词的感染力
... ... ...
关联词用在这里有什么表达效果?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
恰当的运用了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所以”准确的表达出了为人民服务和我们对待批评的态度的关系。语言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划线词去掉了好不好?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
“完全”就是百分之百,,也就是说,除了为人民服务,再没有任何别的目的。
“彻底”就是贯彻到底,也就是说,不管在什么时间,不管做什么工作都应该为人民谋利益。
《为人民服务》PPT(第2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感受课文语言的趣味,了解写作方法。(重点) 2.了解课文内容,明确文章中心,树立为人民服务的观念。(难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
《为人民服务》PPT(第1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 2.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什么样的行为才算是为人民服务? .....
《为人民服务》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导入 为人民服务,指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思想和行为,是由主席毛泽东最先提出的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特征和规范之一,也是中国..
发布于:2020-07-31 12:34:02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司马光学识渊博,尤精于史。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专志修史。历时十九年完成了《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 》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二百二十二种。历时19年完成。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 ... ...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自称为春秋时大军事家孙武之后,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曾与刘备联合大破曹军,获赤壁之捷。本文写的是孙权劝说吕蒙(三国时吴国的名将)要浏览群书,广泛学习的事。
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的名将,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三国汝南富陂(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郎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 ... ...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惫缕裼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2钡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示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贝笮趾渭事之晚乎!
乎: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 ... ...
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以军中事务多来推辞。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多)了解以往的事罢了。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
... ... ...
初,权谓吕蒙曰(谓……曰:对……说):“卿今当涂掌事(掌管国家大事),不可不学!”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国家大事,不能不学习!”)
思考讨论①“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表现了怎样的心理?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吗”) !但(只不过)当涉猎(广泛浏览群书,不作深入探究),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与……相比如何)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指从师学习)。
(译文)孙权说:“我哪里是要你攻读经书成为博士呢!只不过应当浏览一些书籍,了解过去的历史。你说事多,比我如何?我经常读书,自以为大有益处。”吕蒙从此开始读书。
讨论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想一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
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
③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
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的要求,又有殷切的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
... ... ...
字词句小结
一、通假字
今当涂掌事:“涂”通“途”
二、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时候王侯自称;今义:孤儿。
治:古为研究,今为治理。
博士:古代研究经学的最高官职名称;今指学位的最高一级。
2.但当涉猎
当:古义:只、只不过;今义:转折连词
3.蒙乃始就学
就:古义:开始从事;今义:作副词或连词。
... ... ...
简单分析一下人物形象:
孙权:关心下属,循循善诱。
吕蒙:勤奋好学,自信
鲁肃:慧眼识人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反问语气,带有责备意味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限制语气,可译为“罢了”,带有教导的意味,语重心长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带有自豪得意的意味
... ... ...
成语学习与运用:
“吴下阿蒙”
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
(例句)你还不知道吗?小黄已贵为总经理,可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
... ... ...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
读书使人心明眼亮。---- 伏尔泰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 莎士比亚
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 · 芬奇
... ... ...
有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它能够概括本文的内容,试问是哪个成语?
思考:读了本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活到老学到老;……)
《孙权劝学》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资治通鉴》及司马光等文学常识,熟记重要的文言词语及句式,理解文章大意。(重点) 2.分析人物的对话,把握人物..
《孙权劝学》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能准确翻译文中出现的文言字词和重点句子。 2、能读出对话中的不同语气,并通过人物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3、通过小..
《孙权劝学》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掌握文中涉及到的常用文言词语。(重点) 2.疏通文意,学习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侧面描写刻画人物..
发布于:2020-07-14 11:46:15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一、新课导入
请听歌曲,歌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和兄弟
在高高的山冈上 有我们无数的好兄弟
没有吃没有穿 自有那敌人送上前
没有枪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
我们生长在这里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无论谁要抢占去 我们就和他拼到底
... ... ...
二、认识作者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散文家,原名杨毓(yù)(jìn)。
作品:主要作品 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散文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泰山极顶》等,收在《杨朔散文选》中。
时代背景:
1938年底,日本妄图“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计划破产后,改变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实行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转而把主要兵力用于进攻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
1937.7——1938:战略防御阶段;
1938——1943:战略相持阶段,日本诱降国民党,对共产党则实行“三光”政策,进行大扫荡。
1945.8日本投降。
... ... ...
带着下列问题听课文录音
1、注音,释义:
注音:陨落、没到马肚子、左腮、骚乱、掷弹筒、捣毁、老巢、脸颊、勒缰绳
解释词语:陨落、毫不迟疑、没、掷、骚乱
陨落: 没到马肚子: 左腮:
骚乱: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脸颊: 勒缰绳: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掷:扔,投
骚乱:纷扰不安
... ... ...
文章的线索是什么?
《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
再读课文,概括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概括主要内容,要交代清楚“谁”,“干什么”两个要素。
掉队 第一部分写铁骑兵离开大队单独行动的原因
打游击 第二部分写铁骑兵在追赶大队途中与敌人周旋;
归队 第三部分写铁骑兵平安转回根据地,寻到了大队。
... ... ...
1、文中的天气情况怎样?铁骑兵遇到什么困难?
天气情况:在一个飘雪的夜晚
困难:不想鬼子忽然开来几辆装甲车,把队伍切断了。
设置悬念:作者故意设置疑团,让你产生紧张、担心的写作手法。
思考: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结果怎样?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这些悬念的设置,既使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又凸现了骑兵们艰苦转战敌后的精神风貌,并为下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 ... ...
一个骑兵班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从我方看:
1、战士 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战士勇敢机智,果断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
3、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农民的热情)
从敌方看:
日寇貌似强大但本质虚弱,被骑兵的马枪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战士们寻到大部队以后的情景,并把它写下来,200字左右。尝试运用设悬念的方法。
《铁骑兵》PPT课件3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j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
《铁骑兵》PPT课件 文学知识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j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
发布于:2020-06-14 14:57:38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 一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整体感知、了解背景、掌握文学常识。
2、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疏通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观 猎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诗文赏析】
诗人用激情洋溢的语言描绘了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笔力遒劲、气势恢弘。综观全诗,半写出猎,半写猎归,起得突兀,结得意远。出猎时英姿飒爽,归猎时踌躇满志。景中寓情。颔联体物精细,对仗精妙。诗中隐藏着三个地名,却使人浑然不觉,运用典故而无雕琢痕迹。
... ... ...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叙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前104—101)大约三千多年的历史。它既是历史巨著,又是杰出的传记文学。
《史记》原称《太史公书》,到了唐代才称作《史纪》。全书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部分组成。通过五种不同的体例和它们之间的互相配合和补充,构成了完整的体系。从班固《汉书》起,历代所谓“正史”在体裁形式上都是承袭《史记》的。
【题 解】
本文是《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的一节。绛侯周勃是汉开国功臣。诸吕危刘时,他与丞相陈平共谋诛诸吕,立孝文皇帝。周亚夫是周勃之子,先为河内守,以贤封为侯。历仕文帝、景帝两朝,曾任河内郡太守、中尉、太尉、丞相等职。以善于将兵、直言持正著称。后因得罪景帝下狱,绝食而死。本文即记载他为河内守驻军细柳时的一段事迹。
背景介绍:
汉文帝后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入侵,烧杀劫掠,形势严峻。为了加强防卫,汉朝委派刘、徐、周三位将军分别驻扎在霸上、棘门、细柳。这三处地方离国都长安较近,汉文帝就到这三处慰劳军队。本文就是汉文帝劳军的记实。
... ... ...
1、通假字
军士吏被甲(“被”通“披”,披着)
改容式车(“式”通“轼”,车前横木)
2、古今异义
使之称谢(告诉)
已而之细柳军(往,到)
天子且至(将)
成礼而去(离开)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必定)
... ... ...
第 二 课 时 教 学 目 标
1、分析课文,把握人物特点。
2、再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文章主题、掌握写法。
概括各段大意
点明背景:匈奴大举入侵,边关吃紧,周亚夫等将奉命备战戍边。
课文的中心段,集中表现了周亚夫的性格特点。(汉文帝劳军)
借文帝之口将霸上、棘门军与周亚夫再作对比,进一步衬托了周亚夫“真将军”的风范。(汉文帝对周亚夫的评价)
... ... ...
对比、衬托
对比一: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
“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不得入”“又不得入”“乃传言” ——军容严整,常备不懈,严阵以待,军纪严明。
“直驰入” ——军规松垮,守备松懈。
对比二:文帝及随从入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天子乃按辔徐行” ——治军有方,令行禁止。“直驰入” ——军纪松弛。
对比三:三营将领
“持兵揖”、“以军礼见” ——周亚夫恪尽职守、刚正不阿
“将以下骑送迎” ——众将士受宠若惊,竭尽逢迎之能事。
... ... ...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周亚夫和汉文帝两个人物的看法。
周亚夫是位治军严谨、 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文章运用正面描写(2处)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以及对比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形象。
汉文帝是慧眼识英雄的人。大敌当前,他亲自劳军,在细柳营接连受到“非礼”,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谪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通过汉文帝巡视、慰劳细柳营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忠于职守的“真将军”特点。
... ... ...
谈到将军周亚夫,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人太死板,他的那一套在今天根本就行不通,迟早会被‘下岗’!”也有的同学说:“周亚夫这样做,只是为了迎合当时皇帝的心理,从而引起皇帝的注意,以达到自己升迁的目的。”你怎样看待周亚夫这个人物?他忠于职守的精神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A.楚国之法 B.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 C.乃益爵二级 D.勿复过
2.翻译下列句子。
A.车不得至茆门。至茆门,非法也。
B.是真吾守法之臣也。
3.作者主要通过 ( )描写来刻画人物。
4.楚王是怎样评价廷理的?最终他是怎样处理这件事的?
5.你认为文中的楚王与课文中的文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 ... ...
《细柳营》PPT课件3 作品介绍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东汉末年才改称今名。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和书表的编写体例。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细柳营》PPT课件 一、导入新课 古语有云: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可是真正做到的人却很少,西汉的周亚夫做到了,他非但没有触怒龙颜,反而被文帝赞为真将军,让我们一起走进课堂,..
发布于:2020-06-11 14:53:31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苏珊·安东尼
她生长在美国一个开明的公谊会教徒家庭,曾教过小学。身为一个独立妇女,她强烈地意识到妇女需要个人和经济上的独立。她曾积极投身于纽约的禁酒运动和废奴运动。她致力于妇女权利的斗争,与伙伴伊丽莎白终身都为女权运动做贡献,推动美国女权运动的进程。她被称为“美国女权运动第一人”。
学 习 目 标:
1.分析苏珊·安东尼的性格。
2.体会苏珊·安东尼的宣言及辩护词的特色及力度。
3.培养自己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 ... ...
整体感知:
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围绕这件事着重刻画了哪两个场面?
苏珊·安东尼争取妇女选举权。
投票斗争和法庭斗争。
2.文章运用什么方法来刻画安东尼这个人物?
... ... ...
从多方面来阐述自己的立场
首先指出来这里的理由
接着表明妇女在国家中的地位
然后进一步指明妇女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最后以宪法中“公民人人平等”作武器表明妇女应该享有选举权。
有理有力,掷地有声,表现了不可动摇的决心。
... ... ...
本文除了顺叙的写作方法外,还有什么叙述方式?
这段插叙写了一件什么事?
插叙部分讲述了苏珊·安东尼长期以来为争取妇女权利而进行斗争的情况。
这段插叙在文中的作用?
一方面显示了苏珊·安东尼的斗争是艰苦的、长期的,另一方面通过对长期的艰苦斗争的记叙,充分展现了苏珊·安东尼的坚定的信念、大无畏的气概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 ... ...
她的行动取得了哪些成果?人们对她的态度前后有何不同?
最初:她受到人们普遍的鄙视,反对她,说各种各样的脏话和不实之词。
后来:妇女渐渐喜欢并开始帮助她。许多家庭妇女从她身上得到鼓舞,加入到她的行列,许多男人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结合全文说一说苏珊·安东尼是一个怎样的人?
苏珊·安东尼是一位坚韧不拔、英勇无畏、有胆有识、机智睿智的伟大女性。
1、从古至今,从中到西,你还知道哪些了不起的女子。
2、尽管已是21世纪,男女不平等的现象在某些地方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着。你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3、从此文中,你得到何启示?
(1)没有努力与付出就不会有成功的可能。
(2)对自己的合法权利要敢于争取、斗争。
(3)男女平等,女性顶半边天。
《苏珊安东尼》PPT课件 学 习 目 标: 1.分析苏珊安东尼的性格。 2.体会苏珊安东尼的宣言及辩护词的特色及力度。 3.培养自己男女平等的意识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走近背景 19世纪,美国..
发布于:2020-05-25 18:24:16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你知道哪些思乡或爱国的古诗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作者简介、写作背景
纪弦,1913年生。祖籍陕西。1928年开始发表诗作,1948年赴台。 纪弦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写于1954年,当时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一次翻检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赫然映入眼帘,由此触动了诗人感情的一根弦。于是诗人感情颤栗了,他的感情掀起了波澜,于是他借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思乡之情。
... ... ...
预习检测:
槐huái树叶 薄薄báo 的
些微 xiē wēi 蝉翼chán yì
诗歌描写的对象是一片槐树叶?
温馨提示: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舒缓的。所以朗读的速度就是缓慢的;同时要注意节奏和重音。注意从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 ... ...
整体感知 (对子交流)
概括文章的内容:
1、一片槐树叶 现在
2、槐树叶的来历 过去
3、企盼回归祖国 将来
合作探究一(小组讨论)
课文体现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有哪些?应该怎样读?
合作探究二(小组讨论)
分析诗歌写作特点,注意结合文本。
善于运用修饰性词语
选择恰当的意象
... ... ...
提炼总结(我的收获)
【温馨提示】
可以从朗诵技巧,写作方法,人生启示等等方面。
一棵孤独的树,一朵含苞的花,一地枯黄的叶,一轮凄清的月,是否也曾触动过你底最柔软的一部分?
请运用本诗所学的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写一段话赞美母爱、父爱、友谊、童年、老师……皆可(50字左右)。
《一片槐树叶》PPT课件2 作者介绍 纪弦,祖籍陕西,原名路逾。1928年春开始发表诗作。1934年创办《火山》诗刊。1936年东渡日本,回国后与戴望舒等创办《新诗》月刊。1948年赴台湾到退..
发布于:2020-05-25 17:46:29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邵燕祥,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起主要从事随笔杂文写作。有组诗《五十弦》《金谷园》发表。近年来时有新诗见诸报刊,总题《母语写作》。 文革期间遭到迫害后被平反,这首诗就是作者在平反之后,有感而发抒写成的。
1.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 ... ...
一(第1节),总括空气的特点。以第二人称开头,像是面对知心老友真诚的诉说。
二(2-5节),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表达了对空气的赞美之情。
空气帮我战胜黑暗和孤独。(2节)
空气陪伴我呼吸,给我生命。(3节)
空气给我以关怀和对未来的信心。(4节)
空气给我带来自由和美好的希望、青春的朝气。(5节)
三(第6节),是全诗的总结。前两句概括了空气的特点和它与人的关系。最后两句,诗人直接抒发了人类和空气永不分离的感慨。
... ... ...
诗人是50年代颇有影响的诗人,文革时惨遭迫害。本诗写于平反后。本文写于文革后。
从诗中找出暗示人物经历的句子,暗示了一种怎样的经历?
光明离我而去时/我沉在黑暗里/人们离我而去时/我沉在孤独里
哪怕那污浊的地牢使你也染上污浊
直到走上自由的街头
暗示了诗人在文革期间遭到迫害,遭到拘囚,后来被平反的曲折经历。
... ... ...
找出第一节中概括空气特点的句子
质朴到透明的朋友
你无所不在
又难寻踪迹
“你轻轻嘘着我的面颊,许我以湿咸的海风,森林草野的青气。”这句话仅仅是在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海风味和草的味道吗?还暗示了其他的什么?
除了写海风吹送来的清新气息,还可以理解为朋友或亲人给予我的无微不至的关心、鼓励和安慰。
“这才是真的,真的春天的气息。”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里的春天不仅是指自然界的春天,也指人生的春天,在人生的春天里,作者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 ... ...
什么是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请你也仿照文中的写法,写一首小诗,以“致______”为题。用上象征的手法。
《致空气》PPT课件3 学习目标: ①指导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象征意义。 自学指导Ⅰ (1)内容:阅读全诗,整体感知。..
《致空气》PPT课件2 邵燕祥 1933年出生,195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歌唱北京城》。1955年出版《到远方去》,在当时的青年和诗歌爱好者中有广泛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出版诗集多种;1990年..
发布于:2020-05-25 16:28:56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ù)(jì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特派记者;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抗美援朝时期,写出优秀长篇小说《三千里江山》;1956年以后,从事外事工作,同时写了大量散文,作品有《雪浪花》《樱花雨》《荔枝蜜》《海市》《茶花赋》等。有《杨朔文集》和《杨朔散文选》等作品集。
陨落 : 没到马肚子 : 左腮:
骚乱 : 掷弹筒 : 捣毁:
巢 : 脸颊 : 勒缰绳:
陨落:星体从高空掉落下来。
毫不迟疑:一点都不犹豫
没:课文中指河里的水漫过
掷:扔,投
骚乱:纷扰不安
... ... ...
思考:找出表现八路军战士勇敢和机智的主要语句或词语:
“主动打游击”,“班长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其余的骑兵也跟下去 ”,“东撞西撞”,“骑兵们一齐惊得‘啊‘’了一声,随后又不觉大笑起来”等,表现了八路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巧妙地甩开敌人”、“灵机一动”等词语表现了他们善于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人展开周旋。
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复述)
(1)写了什么人?
(2)写了什么事?
2、围绕什么来展开的?(线索)
... ... ...
《铁骑兵》以离开大队的骑兵的行踪为线索。
课文记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在失去与大部队联系的情况下,凭借着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与敌人展开游击战,打乱了日寇的军事部署,迫使敌人停止扫荡,而自己则平安转回了根据地。
“铁”是什么意思?
骑兵是他们的兵种,而“铁”从另一方面表明了他们的战斗作风顽强,纪律严明,具有坚不可摧的意志,是一支大不倒的钢铁骑兵 。
... ... ...
文章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请找出文中的几个悬念,并体会这些悬念在文中的作用
1、开篇设置悬念:骑兵班脱离大部队,环境险恶,他们将遇到哪些危险?能否找到大部队?
离开大队①天气恶劣 环境险恶 单独行动
2、敌人秋季“扫荡”,骑兵又地势不熟,面临困难和危险?令人捏一把汗;
②秋季扫荡 形势危急
3、夜渡黄河不成,那该怎么办 ?这河是什么河?
半夜爬上一个山头,望见一座城,这城是什么城?
③夜渡黄河 爬上山头
... ... ...
设置悬念的表达效果:
使故事情节曲折生动,凸显人物精神风貌,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好铺垫,使散文结构显得精巧,耐人寻味,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一个骑兵班为什么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试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句子进行说明。
从我方面来看:
1、战士 有坚定的必胜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
2、战士勇敢机智,果断用游击战术袭扰敌人。
3、离不开人民的支持。(农民的热情)
从敌方面来看:
从敌方看:
日寇貌似强大但本质虚弱,被骑兵的马枪吓破了胆,不得不停止扫荡。
... ... ...
1、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八路军怎样的感情?
(崇敬,钦佩,赞美。)
2、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找出句子、找出词语来加以品读品析。
例⑴:在敌人强大火力逼得掉队的时候,班长“他带着这一班人怪巧妙地甩开了追击的敌人,东冲西撞,想再追上大队。”
分析:“怪巧妙”是“非常巧妙”的意思,赞扬了骑兵班具有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例⑵:在跳出敌人的合击圈时,虽然已是二更天,面对不熟悉的河水,班长艺高人胆大,“毫不迟疑,第一个鞭着马走下河去。”
分析:“毫不迟疑”是“一点也不犹豫”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对班长在危急关头时能当机立断、作风果敢的钦佩。
... ... ...
小组讨论:
写这两句话的作用:
1,“一过雁门关,气候显然不同了,重阳前后,天上就飘起大雪来。”
2,“星星脱离轨道,就会陨落,八路军掉队了,却能主动打游击。”
景物描写:
解题格式:
判断(这是景物描写)+描写的作用。
景物描写的作用:
1,烘托了某人的······心情。
2,衬托出某人······的形象。
3,渲染了······气氛。
4,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伏笔)。
6,揭示了······的主题。
... ... ...
到文中找出含有景物的语句,试作分析讨论:
“他们想冲过来,可是鬼子火力太紧,只好像流星一样,离开大队,单独活动。”
八路军离开大队“像流星一样”与前面第2句相照应,衬托八路军的美好形象,表现作者对八路军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讨论人物外貌的描写:
“班长是个矮汉子,左腮有一条刀伤,弯弯的,像是月牙。”
提问:班长左腮为什么会有一条刀伤?过去电影里头常有坏人的脸上有刀疤,作者这样描写是否表现了班长的凶恶?
... ... ...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
自由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特点:本文语气舒缓、亲切,如话家常。描写性语句优美、生动,曲折地表现中心,很好地体现出“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并且创设了优美的意境,引起人们无尽的遐想,给人以美的享受。
谈谈学习心得:
本文讲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八路军战士凭借着对日寇的仇恨,凭借着灵活机动的战术,不仅保存了自己,而且粉碎了敌人的“扫荡”,增加了我们读者心目中对八路军战士的崇敬、钦佩、赞美、怀念之情。
仿照课文人物描写的方法,自己写一段文字。要求能集中地体现人物性格,表达你的爱憎感情。
《铁骑兵》PPT课件3 杨朔(1913-1968),现代作家,原名杨毓(y)(jn),山东蓬莱人。1942年加人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写过不少通讯和中、短篇小说;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过新华社..
《铁骑兵》PPT课件2 一、新课导入 请听歌曲,歌中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我们都是神枪手 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我们都是飞行军 哪怕那山高水又深 在密密的树林里 到处都安排同志们和兄弟..
发布于:2020-05-25 14:49:12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议论文考点
1、把握中心论点
2、辨析论据类型,分析其作用
3、辨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4、理清思路分析文章结构
5、分析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6、联系实际,开放拓展谈看法
论证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
1、举例论证
作用:通过举出……的事例,论证了……观点,使论证更具体更有可信度。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作用:通过……的名言、格言、道理等,论证……观点,是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用:通过……对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论证了……观点,是论证更全面,更充分。
4、比喻论证
作用:将……比作……,论证了……观点,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 ... ...
学习目标: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 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肇(zhào)事 格物致知
彷徨(páng huáng) 不知所措
一帆风顺 袖手旁观
... ... ...
请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自主学习(阅读第1、2、3、13自然段)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 ... ...
下列句子中加红的词能否删掉?为什么?
1、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不能删掉。“可能”表示推测,并不十分肯定,去掉后就变得十分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2、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不能删掉,“只能”强调得到新的知识的惟一途径是“通过实地实验”。
... ... ...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以《怎样才能避免高分低能》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读后感。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篇章结构。(重点)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对课文进行圈点批注,找出标示论题的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承上启下的段落、各段的关键句等,并给课文划分..
发布于:2020-05-25 13:59:33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64)是个记者、诗人和戏剧家。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他当过《纽约镜报》的编辑,但是他最著名的还是他多愁善感的诗,其中最主要的一首就是《樵夫,别砍那棵树》 。由于工业和城市的扩展取代了乡村的景象,人们便十分珍爱这首持,它既唤起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有礼貌的抗议。甚至那些从未读过这首诗的人也知道它的题目,并在环境保护主义成为政治运动之前,把它作为表示环境保护主义态度的简便方法。
樵夫qiáo 遮蔽bì 熟悉shú 参天cān
扎固 zhā 嬉戏xīxì 抚摸 fǔ 愚蠢chǔn
心弦xián 拯救zhěng 琥珀pò
无所事事:闲着,不做任何事.
心弦:指受感动而引起的思想感情.
拯救:救助使脱离危难.
遮蔽:同位短语,遮的意思.
参天:(树木等)耸入高空.
抚摸: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
... ... ...
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别具特色的抒情诗。诗人以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老橡树真挚的感情,劝说樵夫“别砍那棵树”。
诗人通过这首诗倡导了环境保护主义。这首诗既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的怀念,又是对”进步”的一种礼貌的抗议。
品 读 第 一 节
1.前两句的作用是什么?
开篇入题,发出真诚的呼吁,表达对老橡树的深情.
2.找出本节中表达诗人与这棵树之间的深厚感情的句子.
我年轻时它遮蔽过我,是我先祖亲手种在他的小屋边.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
开篇入题,真诚呼吁樵夫别砍那棵树.
4.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 ... ...
品 读 第 二 节
1.这节写了不让樵夫砍树的哪些原因呢?
他的光荣和名声已传遍各处 →贡献大 →德高望众
它的根在土里扎固 →扎根牢 →深得民心
它现在已是参天的大树 →已成才 →建功立业
2.诗人对樵夫的态度怎样?
3,本节诗写的是什么?
承接首节,进一步说明不让樵夫砍那棵树的原因。
... ... ...
诗人对于樵夫的态度,又有了什么变化?为何?
由平和劝说转为动情责问,因为那里有诗人美好的童年,美好的回忆.
本节诗写的是什么?
诗人回忆起自己的童年,回忆起一家人在树荫下度过的美好时光。
这首诗本身是写作者对一棵老树的感情,实际上它所唤起的是人们对往事的追忆,对先人的怀念,对手足亲情和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向往.在这棵老棵身上,寄托了诗人所有美好的回忆,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 ... ...
作为一首抒情诗,诗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樵夫,别砍那棵树---平和劝说
你还要将它砍下?---动情责问
让那棵老橡树留着---真诚恳求
樵夫,离开那地方---严厉警告
作者对老橡树感情逐渐深入,对樵夫的态度就愈加强硬.
... ... ...
品味诗句,体会感情
1、樵夫,别砍那棵树!一根树枝也别碰!
义正辞严地喝斥“樵夫,别砍那棵树!”不许你碰他一根树枝,“我”以那棵树的保护者自居,不允许任何人伤害它,毁灭它。
2、原谅我愚蠢的泪水,让那棵老橡树留着!
作者用近乎哀求的口吻请求让那棵老橡树留下。“我”可以不顾自尊流泪乞求,可以看出对老橡树的深厚感情。男儿有泪不累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在别人看来“愚蠢”的眼泪,对诗人来说那是发自的真实感受。
《樵夫-别砍那棵树》PPT课件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 美国记者、诗人和..
《樵夫-别砍那棵树》PPT课件 教学目标: 1、把握诗的内容,理解诗的主题思想 2、在朗读中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乔治.珀金斯.莫里斯(180218..
发布于:2020-05-25 13:35:52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2.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3. 研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4.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多用来记载事物,有的作者还会在记载事物的同时发一些议论或感慨。
1、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
2、结合课下注释大声通读课文,读准字音,正确断句。
3、翻译一二自然段,
要求:划出不解、疑惑的词句.讨论解决。
尽量翻译出每一个字;补足省略成分。
... ... ...
读准通假字
具 通“俱”,全都
要 通“邀”,邀请 yāo
晋太元中 缘溪行
便舍船 豁然开朗
屋舍俨然 阡陌
黄发垂髫 便要还家
间隔 及郡下
诣太守 刘子骥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艳美丽,落花纷纷。他感到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 ... ...
翻译重点语句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地上芳草鲜艳美丽,桃花纷纷落下。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土地平整开阔,房屋整整齐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田间小路互相通达,鸡鸣狗叫之声处处可以听到。
4、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起初(洞口)很狭窄,仅仅能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宽阔敞亮了
5、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这中间,人们来来往往,在田间耕种劳作,男男女女穿的衣服,都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都自由自在,逍遥快乐。
... ... ...
1、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交通、妻子、绝境 、无论、
鲜美 、不足
2、解释一词多义:舍、志、乃、寻
3、同义词:悉、咸、皆(都)
缘、扶(沿,沿着);
要、延(邀请)
... ... ...
按渔人行踪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一(1)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二(2~3)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三(4)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发现桃花源 学习第一段
讨论: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原因:忘路之远近(迷路)
时间:晋太元中
地点:武陵
人物:渔人
“忽逢”一词的意思是什么?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 ... ...
1、文章中第一段带有神秘色彩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暗示将会出现奇境,为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也为桃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2、“词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
与世隔绝时间长,外界变化大,战乱频繁,社会黑暗,人民生活痛苦等。
3、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因为桃源人是躲避战乱才来到这里的,他们对这里的生活很满足,想永远保住这个“绝境”,不想让外人打扰现有的生活。
4、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而后来又带人寻找桃花源,这说明人们心中有怎样的愿望?
人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战乱的憎恶。
5、后来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诗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一个虚构的社会,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 ... ...
文章中虚构了一个宁静安乐的世外桃源。描绘出一幅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的生活图景,以此来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同时反映了人民厌恶战争的情绪和追求和平生活的愿望。
1.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序,线索清楚,重点明确,详略分明。
2.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3.虚实结合的写法。作者成功地运用了虚景实写的手法,从和现实相反的方向去想象,虚构了一个“理想境界”,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叙事写景的艺术才能。
... ... ...
我们下面穿过时空隧道,来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东晋时代的桃花源中,对村民现场采访。
1.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
2. 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
3. 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
4. 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5. “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生活在东晋的陶渊明描绘了这样美好的境界,却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们,已经拥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对明天有着更为美好的憧憬。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试着写一篇《我心目中的桃花源》
(作业本,大小作文均可,结构完整。)
《桃花源记》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思考探究 一、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简要讲述这个故事,并背诵全文。 示例: 1.我是武陵郡的渔人,那天,我顺着溪水打鱼,忽然(遇见桃花源) ..
《桃花源记》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记俨然的俨、间隔的间、诣太守的诣、遂迷的遂等字的读音;熟记垂髫叹惋骥等字的字形;理解豁然开朗要延扶寻等词的意思..
《桃花源记》PPT免费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家作品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又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
发布于:2020-05-25 13:29:35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提炼信息,了解阿炳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2.探究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沦为( ) 聆听( ) 诞生( ) 耗尽( )
糯米( ) 衣钵( ) 巅峰( ) 稀罕( )
勒令( ) 便携( ) 搀扶( ) 纯粹( )
报酬( )
比喻方式温和,不粗暴。
原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欣喜之余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千百年来音乐造诣最高的作品。
... ... ...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著名的民间艺术家,世界名曲《二泉映月》的作者,他出身在道门,从小在道观中长大,学习道教音乐,精通音律。旧社会长期沦落街头以卖艺为生,新中国挽救了他的艺术生命。因为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
代表作品
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和《寒春风曲》;琵琶曲《大浪淘沙》、《龙船》和《昭君出塞》。华彦钧的演奏技艺早在青年时期已为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他又广泛地向民间音乐学习,并且能超脱狭窄的师承和模仿,再加上他颠沛流离的生活遭遇,因而形成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音乐作品,渗透着传统音乐的精髓,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充满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二泉映月》最开始为无标题音乐,是阿炳经过长期的修改演绎,结合自己坎坷的一生逐步发展形成。
... ... ...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 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1950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2 1950年的事情发生后,阿炳有什么表现?
3 事实证明,这件事情的完成有何意义?
1 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1950 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2 1950年的事情发生后,阿炳有什么表现?
激动、瞪大眼、摸、抱牢、不肯放手(动作、神态).他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3 事实证明,这件事情的完成有何意义?
首先,成为阿炳的绝唱;其次,改变了阿炳的人生命运;最后,在世界音乐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
... ... ...
1、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文中这两个绝唱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同,请分别解释:
不一样,第一个是指阿炳死前最后的演奏。
第二个是造诣最高的意思。
2、P147课后练习三: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庆幸的是什么?
这段话表面是课文所写的几个部分内容的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
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 ... ...
文章主旨
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1.作为一篇电视专题片的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3.作为电视专题片,它在报道深度上有别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对时间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阿炳在1950》PPT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的生平及他对我国二胡艺术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2、了解《二泉映月》。 3、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
《阿炳在1950》PPT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
发布于:2020-05-25 13:27:12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阿炳,就没有阿炳的艺术。
2、了解电视系列专题片的文字稿属于报告文学,因此,它具有真实性。
3、梳理文章结构,了解阿炳的经历和他的《二泉映月》。
4、细读文章,将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融合起来读,理解同期声有多人,多角度、多方面地介绍阿炳。
1、了解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与同期声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2、阅读课文,理清思路,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表现的中心。
难点:理解阿炳的生活经历和艺术生涯,为阿炳写一篇100字左右的小传。
... ... ...
简介《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就像他悲惨一生和真实写照,作品旋律委婉流畅,跌宕起伏,意境深邃。乐曲有时像对美好景色的回忆,有时又像对黑暗社会的控诉,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旧社会饱尝辛酸的感受和倔强不屈的性格,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第一次听到这首乐曲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道:“这样的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
1893年8月17日阿炳出生在无锡雷尊殿旁“一和山房”。父亲华清和(号雪梅)为无锡洞虚宫雷尊殿当家道士,母亲秦氏出身农家,曾嫁与秦家,婚后不久便守寡,与华清和的结合遭到族人痛骂,在阿炳出生一年后便悒郁而死。阿炳一生下来就被父亲送至无锡县东亭镇小泗房巷老家托族人抚养,8岁后带回道观,取学名华彦钧,小名阿炳,并被送入私塾读书。
华雪梅精通各种乐器和道家音乐。而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后成为当地有名的司鼓手)。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父亲经常要他迎着风口吹,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以增强腕力,后来索性将铁圈换成了秤砣;阿炳在学二胡的时候,更加刻苦,琴弦上被勒出血痕,手指也拉出了厚厚的茧,阿炳演奏用的二胡的外弦比一般弦粗壮得多,这与他常年练习分不开的。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 ... ...
分角色朗读课文
(一)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无锡( )煞 ( ) 勒令( )
聆听( )稀罕( ) 寡妇( )
继承( )衣钵( ) 潇洒( )
步履( )搀扶( ) 糯米( )
纯粹( )报酬 ( )尽管( )
巅峰( )诞生( ) 立即( )
轰动( )推荐( ) 旋律( )
耗尽( )蹒跚( )
享誉 ( ) 琵琶 ( )
便携式( )截然不同( )
... ... ...
(四)词语积累
纯粹:①成分纯正,没有杂质。②副词,表示只具有某种倾向、动机等。
报酬:由于使用别人的劳动、物件等而付给的钱或实物。
施舍:把财务送给穷人、出家人或慈善机构。
乞怜:显出可怜的样子,乞求别人同情。
高山仰止:愿意是品德像大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景仰他。文中形容人们听到好的音乐作品后,景仰之情油然而生。
聆听:认真地听。
稀罕:同“希罕”,①希奇;少见。②认为希奇而喜爱。③稀罕的事物。
寡妇:死了丈夫的妇女。
继承:①依法承受死者的遗产或权利。②把前人的作风、文化、知识等接过来;继续前人的事业。
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当家:主持家务,泛指主持公务。
潇洒:(神情、举止)洒脱,大方。
... ... ...
一、再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阿炳是一个什么人?根据课文内容,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
2、阿炳被抢录下来的作品有几首,最著名是什么?
3、1950年对于阿炳是怎样的一年?
阿炳被抢录下来的作品六首:
《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1950年对于阿炳是怎样的一年?
1950年,对于阿炳来说,是他在世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中,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教授来到刚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正是这次录音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并使《二泉映月》得以名垂音乐史册。
... ... ...
(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950年秋天——我们已无缘听到了”。
1、这部分写了哪部分内容?
《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阿炳因自编自演《金圆券害煞老百姓》被勒令不准再公开场合卖艺。
阿炳的坎坷人生和艺术生涯。
阿炳的性格特点(敢叛逆、有骨气 )。
2、在写法上,本段有什么特点?
①、用倒叙的方法引出《二泉映月》被发现的过程。
②、用插叙的方法介绍阿炳的艺术生涯和坎坷人生。
第二部分:“1950年2月——催第(瞎子阿炳的妻子)也随之而去”
1、默读课文,思考这部分写的是什么?
写录音的经过和录音三个月后阿炳去世。详写为阿炳录音的经过,略写录音三个月后饱经沧桑的阿炳即吐血病故。
2、录音的经过重点写了什么?
写录制〈二泉映月》的经过,简略写录制其他五首曲子。在写《二泉映月》时又重点写了“倒带”时,阿炳听自己的演奏录音,阿炳欣喜、高兴的神情和动作。
... ... ...
阅读思考:
1、这六首被抢录下来的乐曲成了阿炳的绝唱!……我们也许就听不到这一段千古绝唱”
文中这两个绝唱的意思一样吗?如果不同,请分别解释:
不一样,第一个是指阿炳死前最后的演奏。
第二个是造诣最高的意思。
2、P147课后练习三: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感情,你认为阿炳最庆幸的是什么?
这段话表面是课文所写的几个部分内容的概括,是作者为这些人不经意中做的这些事叫好、庆幸。
但透过字里行间及文中的背景材料,我们也感觉到作者对新中国的讴歌,对党的文艺政策的歌颂,没有新中国,又哪来阿炳艺术生命的新生?阿炳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在世的最后两年无锡解放了,是新中国改变了阿炳的命运,挽救了阿炳的艺术生命。
... ... ...
本文通过介绍在195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教授到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歌颂了新中国改变了民间艺人阿炳的命运,并使二泉映月成为名垂中外音乐史册的经典曲目。
文体特点和写作特点
1、本文叙事上的最大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的叙事。增强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的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同时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
2、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同期声有多个人,从不同角度,不同的方面介绍阿炳;解说词则将记叙、议论、抒怀和说明融为一体。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的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提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 ... ...
同步达标训练
一、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无锡(xī) 勒令(lè) 携式(xié)
B.稀罕(xī) 纯粹(cuì) 衣钵(bō)
C.寡妇(guǎ) 糯米(nuò) 尽管(jìn)
D.立即(jí) 推荐(jiàn) 琵琶(pí pá)
二、请选出每组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将序号填在括号里,并在横线上将其改正过来
1.A.皆然不同( )
2.A.步履 B.享誉 C.颠峰()
3.A.诞生 B.旋律 C.泠听( )
4.A.搀扶 B.报畴 C.耗尽( )
三、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注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这一年是1918年,阿炳正式继承父亲的衣钵,成了雷尊殿的新当家。衣钵:原指佛教中师父传授给徒弟的袈裟和饭碗,后泛指传授下来的思想、学术、技能等。
B.三四十年代的无锡人对阿炳和他的老伴催弟两人步履蹒跚的身影是再熟悉不过了。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C.我们现在听到阿炳的音乐,不管是阿炳亲自演奏的,还是其他人改编的版本,都会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高山仰止:抬起头望见高耸的山峰,形容尊敬崇拜的情感。
D.阿炳常到无锡棚下街一带卖唱,因为这里商店、码头、渔船较多。卖唱:在街头或公共场所歌唱挣钱。
《阿炳在1950》PPT课件3 学习目标: 1.梳理全文,提炼信息,了解阿炳坎坷而不平凡的一生。 2.探究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人物同期声相结合的特点。 3.理解抢救《二泉映月》等珍贵文化遗产..
《阿炳在1950》PPT课件2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的生平及他对我国二胡艺术艺术所做出的贡献。 2、了解《二泉映月》。 3、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
发布于:2020-05-25 13:06:47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了解作者欧阳修:
北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著有《欧阳文忠公集》,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欧阳修自称庐陵人,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
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
... ... ...
庆历五年春,所谓“庆历新政”仅实行一年多时间,就宣告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欧阳修上疏,为他们辩护,遭到反对派的忌恨和构陷,被捏造罪名,于庆历五年(1045)被贬于滁州。本文写于贬官滁州的第二年(1046) 。
滁 伛偻
壑 佝偻
蔚 携
琅 清洌
潺 凛冽
酿 山肴
辄 野蔌
暝 觥
晦 翳
... ... ...
1、醉翁亭的具体位置在哪?
滁州西南琅琊山,山行六七里的酿泉边
2、文中分别写了哪些远景和近景? 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环滁之山 琅琊山(远景)
酿泉、醉翁亭(近景)
3、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
空间顺序:
由远而近,由大而小;
由全部到局部,再由局部到个别
... ... ...
第1段主要写醉翁亭的什么?
分析:第1段主要描写醉翁亭的位置环境,说明醉翁亭的命名缘由。
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亭是山僧智仙修建的,亭名是自号“醉翁”、情怡山水的太守定的。
明确:本段描写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
①朝暮景色的特点?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
②春夏秋冬景色的特点?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③“乐亦无穷”的原因?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
... ... ...
(1)滁州人民游山之乐
负者歌于途 行者休于树
前者呼 后者应
伛偻提携 往来不绝
(1)表示他们生活无忧,心情愉快。
(2)滁人能享受闲息的生活,全因太守能好好管理滁州,政治清明。(衬托)
(3)写出作者因看见百姓生活安稳而倍感安慰。
(2)太守与宾客宴游之乐
就地取材以供饮食
宴会中热闹之情况
... ... ...
出自本文的成语
1、[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到了一定时候,事情真相彻底暴露。语出《醉翁亭记》。
2、[峰回路转]指山峰迂回,道路曲折。今常以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的景象。语出《醉翁亭记》。
4、[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并不在于喝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另外的方面,或是别有用心。
“而”的用法(连词)
A 表并列 B 表承接 C 表修饰
D 表转折 E 表因果
例 1朝而往,暮而归 C
2 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D
3 杂然而前陈者 C
4 日出而林霏开 B
5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A
6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 E
7 临溪而渔 B
... ... ...
判 断 句: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倒 装 句: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微斯人,吾谁与归?
固定句式:
1)然则何时而乐耶?
2)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 ... ...
1.解释红色的字词。
①.环滁皆山也。
②.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③.云归而岩穴暝 ,
④.至于负者歌于途,
⑤.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⑥.饮少辄醉,
⑦.醉翁之意不在酒,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看到一座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似的亭子,高踞在泉水上边,这就是醉翁亭了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水山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译文: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译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后能用文章来记述这件乐事的,就是太守啊。
《醉翁亭记》PPT免费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重点)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的结构特点。 (重点) 3.理解文章中作者的与民同乐的思..
《醉翁亭记》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古人历来有一种山水情怀。他们寄情山水,抒怀言志,山水亦因人而胜,因文而名。安徽滁州琅琊山的醉翁亭,便..
《醉翁亭记》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以荻杆画地教读。24..
发布于:2020-05-25 12:55:51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按作品内容的性质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按表演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哑剧等。
按演出场合可分为:舞台剧、广播剧、街头剧等。
按容量大小和结构形式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钦差大臣》分属于:喜剧/话剧/舞台剧/多幕剧
... ... ...
果戈理——
俄国19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车尔尼雪夫斯基称之为“俄罗斯散文之父”。
处女作《狄康卡近乡夜话》被普希金誉为“极不平凡的现象”。
代表作有小说《外套》、《死魂灵》和讽刺戏剧《钦差大臣》。
著名讽刺喜剧《钦差大臣》被赫尔岑称为“最完备的俄国官吏病理解剖教程”
作品风格:
独特的讽刺幽默
极度的夸张
洋溢着现实的生动的色彩
... ... ...
一、读一读
驿站( ) 吩咐( ) 诸位( )
钦差( )爵位( )忌惮( )
二、记一记
寻欢作乐:寻求欢快,设法取乐。形容追求享乐。
肆无忌惮:不顾一切,任意妄为。
时来运转:时机来到,运气转好。形容人的处境由坏变好。
鸡犬不宁:形容搅扰得十分厉害,连鸡狗都不得安宁。
挑拨是非:搬弄是非。
造谣生事:为迷惑群众捏造消息滋生事端。
... ... ...
1、分角色朗读69到72页内容,朗读后思考:假钦差如何嘲笑市长和官员们的,划出有关词段,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
“假钦差”对众人的嘲笑:
蠢得像一匹灰色的阉马(市长)
坏蛋 、好酒贪杯的酒鬼(邮政局长)
戴便帽的猪(慈善医院主任)
满身是葱臭 (督学)
地地道道的莫凡东(法官)
2.市长和官员们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
捶胸顿足
丑态毕露
3、戏剧为什么在市长和官员们听到真钦差到来的消息的时候就落幕了呢?
活现腐朽官僚的丑陋嘴脸,发人深省,突出戏剧的讽刺效果。
... ... ...
1.本文情节极富讽刺性,体现在哪里?
本文强烈的讽刺性精彩之处就在于假钦差不是在他行骗过程当中被人们识破的,恰恰是在他自己写给朋友的信被一向喜好偷拆他人信件的邮政局长看到后才被发现的。更显匠心独具的是,作者竟让那些上当受骗的官员们自己去念骗子大骂他们的话,让他们丑态毕露,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讽刺效果。
2.市长和官员是怎样的一伙人?
趋炎附势、阿谀奉承、见风使舵、腐朽堕落。
3.本文的中心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围绕假钦差被识破的中心事件,体现达官贵人的厚颜无耻,揭露沙俄制度的腐朽荒唐的本质。
... ... ...
1、语言风格——辛辣、幽默
2、人物形象——漫画式
3、剧情设计——结构精巧
1、字词积累
2、分析“哑场”部分,假设“哑场”中的每个人都对真钦差说了几句话,试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特点,写出这些话。
《钦差大臣》PPT课件2 导入新课 俗话说自己的脸丑,为什么要怨镜子?可偏有这样的人,1836年初,在俄国彼得堡大剧院上演 了《钦差大臣》,观众们完全被征服了不时爆发一阵阵欢快的笑..
《钦差大臣》PPT课件 学习目标 1.欣赏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 2.分析漫画式的人物形象。 3.欣赏精巧的剧情设计,概括思想主题。 导入新课 俗话说自己的脸丑,为什么要怨镜子?可偏有这..
发布于:2020-05-25 12:46:41
0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