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
0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孔子及其主要的思想主张,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点。
2. 理解子路、曾、冉有、公西华的志向及孔子的态度和评价,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3. 品味本文简洁、凝练却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4. 深入探究孔子对曾的人生理想表示赞赏的原因。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孔子(前551— 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晚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我国古代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家。他所删修的鲁国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的言行思想见于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整理的《论语》一书。《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孔子的伦理思想——仁。“仁”最简单的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的尊重和同情,它是统摄“义、礼、忠、恕”等德行的最高理想,也是个人修养的最高标准。
(2)孔子的政治理论——“德治”与“正名”。孔子提出“德治”的治国主张,认为统治者应先“正己”后“正人”,以德治民。他把“仁”扩充到政治领域,要求君主爱民,施行仁政。
(3)孔子的教育观—— 有教无类。他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应分贵贱贤愚,要一视同仁,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因材施教:这是教学方法,他重视启发式教育,是现代民主个性化教育和启发式教育思想的源头。学思并重:这是治学方法,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均衡发展:孔子之教,重视德、智、体、美的均衡发展。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三部分内容:写作背景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个作了评价:①对曾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雍也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 曲礼下篇》说:“侍于君子,不顾望而对,非礼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
“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公冶长篇》)
这里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不那么感兴趣了。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1. 从子路的言行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率尔”两个字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略显鲁莽、轻率的性格特点。“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国家,子路对治理这样的国家信心满满,语气过于肯定。
2.从冉有的言志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比起子路说的中等国家,冉有说的国家要小得多。他认为三年之后,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3.从公西华的言志中,可看出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从公西华的言志中,可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他先谦虚一番,不说自己已经能够做这些,而只说愿意学着干。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
4. 写曾点答话时为什么写其动作?
子路等三人回答问题时,曾点正在鼓瑟,表现他志向高洁,淡泊功名,突出他与子路等三人的不同之处。写其动作是为衬托他的特殊志趣,从而为孔子的感叹和赞赏张本。
5. 孔子对子路、冉有、公西华志向的评价是怎样的?
在曾的追问下,孔子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治理国家要谦让,子路太不谦让,“是故哂之”,并没有表达子路不适合治理千乘之国的意思;而对于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态度,孔子是满意的,尤其是对公西华,孔子认为以公西华的能力,他做个“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地再现了孔子让学生畅谈志向的情形。反映了儒家“足食足兵”“先富后教”“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及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子路的鲁莽轻率,冉有的谦虚谨慎,公西华的委婉曲致,曾的高雅宁静,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从子路、冉有、公西华、曾对志向的回答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怎样的性格特点?从孔子对他们言志的态度和评价看,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第一问:子路:自信而率直,这可以从“率尔而对”的神态中窥见。还可以从他给自己选择的十分困难的处境及“大治”的社会理想中把握他的性格。
冉有、公西华:都是谦虚的人。冉有坦言自己能力不足,用礼乐教化人民的事情只有等到修养更高的君子来完成。公西华比较内敛,这可以从他“非曰能之,愿学焉”的做事态度看出来。
曾:从容有礼,且颇有头脑,他“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然后用优美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暮春郊游的图景,这既是他的人生理想,也可以说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的社会理想。
第二问:①孔子循循善诱,和他的学生关系十分融洽。他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要因老师比他们年长就不敢说,并在日常谈话中,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政事。
②孔子了解学生,因材施教。子路性格直率,孔子在他言志之后,并没有当面批评他不谦虚,而是笑笑(“哂之”);冉有、公西华性格谦虚,孔子对他们的志向没有表态;曾智慧稳重,在他描绘了理想蓝图之后,孔子毫不掩饰地说“吾与点也”。
③孔子正面教育学生,晓之以理。他对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评价,高屋建瓴,将他们的认识引导到“礼治”上,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 用自己的语言形象地复述曾的一段话,说说这种生活理想的魅力在哪里。
复述:暮春时节,微风习习,吹动我轻薄的衣裳。我要邀约五六位情投意合的好友,带上六七个童子,去领略春天的气息,我们将去沂水中洗去尘土,到舞雩台上临风起舞,兴尽时放歌而归。
魅力:我们可以理解为曾勾画了一幅“太平盛世图”──民风趋淳,民德归厚,天下太平,它与儒家以“礼乐”治理天下的社会理想相吻合。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超脱现实、逍遥闲适、回归自然的人生图景──它远离尘世喧嚣,与自然冥合为一,追求一种精神的清洁和灵魂的自由。
3.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本文的语言简洁、凝练,能够恰切地表现出人物的动作、神态和精神气质。
文中五个人的发言都合乎他们各自的个性、身份、志趣和教养。例如,写子路“率尔而对”,“率尔”是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他自告奋勇,抢先回答老师的问题,刻画出了子路不假思索的神态,也表现了他不甚谦虚的性格。而正在鼓瑟的曾在听到老师的提问后,就“铿尔”一声,“舍瑟而作”。仅仅数字,曾从容有礼的精神气质便跃然纸上了。
对孔子的描绘更是寥寥数语,长者之风毕现。孔子的开场白“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就是试图以一种平和宽厚的态度打消学生的顾虑;而到子路回答问题之后,“夫子哂之”,可以说是用一个神态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当听到曾的志向后,沉默不语的孔子,竟然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吾与点也!”一句话又勾勒出了一个真挚的朋友形象。
总之,扣住每个人的突出性格来记言记行,语言简洁传神是本文的主要特点。
4.孔子为什么对曾的人生理想表示赞同呢?
观点一:曾的观点体现了孔子追求的大同社会。“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士大夫潇洒适意的生活场景,是太平盛世的一个缩影,孔子向往大同之世,终其一生都在极力促成以周礼为代表的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其时也,贤能在位,百姓各得其所,上下尊卑,秩序井然,社会和谐,士大夫不必穿梭于各诸侯国之间鼓唇弄舌,他们可以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中歌咏弹唱。这是曾向往的生活美景,也是孔子追求的理想社会。因此,孔子对曾的“志”慨然叹许。
观点二:曾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同时也表达了曾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得不到实施。曾的这段话,展现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曾的回答体现了孔子“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思想。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七部分内容: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率(shuài)尔 饥馑(jǐn) 哂(shěn)之
俟(sì) 章甫(fǔ) 铿(kēng)尔
冠(guàn)者 舞雩(yú) 喟(kuì)然
2.通假释义。
鼓瑟希(“希”同“稀”,稀疏)
莫春者,春服既成 (“莫”同“暮”)
3.古今异义。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少年,未成年的男子。今义:男孩子,泛指儿童。)
4.一词多义。
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名词,道,指是非准则)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名词,计量面积用语)
且操善用兵,变化无方(名词,常规,常法)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副词,将,刚刚)
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们)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常放在形容词或拟声词后,相当于“然”)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第八部分内容:课后作业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
(1)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2)莫春者,春服既成
(1)希,同“稀”,稀疏
(2)莫,同“暮”,暮春,指农历三月
2. 解释下列句中加色的词。
(1)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侍坐:
(2)居则曰 居:
(3)子路率尔而对曰 率尔:
(4)夫子哂之 哂:
(5)舍瑟而作 作:
(6)异乎三子者之撰 撰:
(7)吾与点也 与:
(8)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让:
(1)在尊长近旁侍奉
(2)平日、平常
(3)轻率,不加考虑的样子
(4)微笑
(5)起身、站起来
(6)才能。这里指为政的才能
(7)赞成
(8)谦让
3.对下列句中加色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求也为之,比及三年 ②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③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④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
A.①② 相同,③④ 相同 B.①② 不同,③④ 不同
C.①② 不同,③④ 相同 D.①② 相同,③④ 不同
... ... ...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 学 目 标 1.积累重要文言词汇,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了解四位弟子各自志向及各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