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PPT教学课件
0
《杜甫诗三首》PPT教学课件《杜甫诗三首》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秋兴八首(其一)
一、教学目标
1.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
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三、知识点梳理
(1)玉露:白露。
(2)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
(3)萧森:萧瑟阴森。
(4)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
(5)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
(6)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
(7)接地阴:风云盖地。
(8)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9)系(jì):系舟上岸。
(10)寒衣:冬天的衣服。
(11)催刀尺:赶裁新冬衣。
(12)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
四、教学内容
(一)关于古体诗与近体诗
旧诗有古体、近体之分,此诗始于唐代。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受格律限制的诗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往体诗”。按每行诗字数可分为四言、八言、七言、六言、杂言等。每首诗不拘字数,不求对仗,不讲究平仄和押韵,节奏也较自由。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格律诗”,使唐代形成的格律诗和绝句的统称。每诗句数固定(排律诗除外);每句字数固定;押平声韵,不换韵,位置固定;讲究平仄对仗。
律诗是近体诗(与唐代以前的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二)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少陵野老”,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杜甫出生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7岁学诗,15岁扬名。20岁以后可分四个时期。
1. 读书壮游时期
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杜甫过着“裘马清狂”的浪漫生活,流露了诗人对一切事业的雄心壮志。
2. 困守长安时期
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困守长安,穷困潦倒。他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小小的参军之职。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确立了现实主义创作方向。
... ... ...
杜甫诗三首PPT,第二部分内容:咏怀古迹(其三)
一、教学重点
(一)原文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二)课文分析
1.写作背景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信然。 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珀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被贬为华州司功。所以作者在咏叹王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王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2.内容分析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思考】诗的开头为什么要写昭君的出生地?
答:交代王昭君的出生地,为下面她嫁到殊方异域,远离故土和她的思乡怨恨埋下伏笔。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颔联揭开谜底: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咏叹王昭君,运用对比,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感叹。
【思考】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作者叙述昭君的一生,选择两个典型的镜头:“一去紫台连朔漠”写昭君由汉宫到匈奴的行程;“独留青冢向黄昏”写昭君坟上长出青草,它仿佛告诉人们,昭君虽死而故国之思犹在——她依然向往着自己生长的地方。因此,这首诗的主题落在“怨恨”二字。哪个短语是怨的开始?哪个短语是怨的终结?
答:怨的开始:“一去”二字;
怨的终结:“独留”两字。
... ... ...
二、课文鉴赏
王昭君形象的塑造
杜甫善于在叙事诗中塑造人物的形象,能给读者留下隽永的印象。
昭君远嫁对她个人来说,毕竟是一种不幸。
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美好的品格,又同情她的不幸 。
... ... ...
三、艺术特色
1.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杜甫赋予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向的巨大转变。
2.从艺术上看,他的诗歌创作又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关捩点。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而下开众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歌史上也是罕见的。
3.杜诗的特点——写实
杜甫以其惊人的观察、细致的描写而传神。他常注意到人不易觉察的细微之处,从极细微处表现极实质的东西。
(1)写实的主要方法,就是叙述和描写,有时还杂以议论。
(2)写实的另一特点:讲究炼字。
四、探究与思考
1.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2.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适合、不协调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 ... ...
杜甫诗三首PPT,第三部分内容:登 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二、教学方法
1.朗读吟诵
2.情景再现
3.加强背诵
4.对比阅读
三、教学内容
(一)原文朗读
登 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朗诵提示:读诗的基本方法
(1)理性地把握——语调、表情、动作
(2)注重运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感性的表现) 音乐(烘托)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三)内容分析
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风、天、猿啸、渚、沙、鸟
急、高、哀、 清、白、飞
每一种景物都夹杂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富有特别的意义。既有耳闻又有有目见,使人感到“悲哀”。
这些景物给人造成什么感觉?
急风——冷(心灵的)
高天——人渺小、孤单
哀猿——悲凉
飞鸟——一只孤独痛苦的鸟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两句写了哪两种景,它可能引发诗人怎样的情思?这两句用了哪些修辞方法?
落木 生命的晚秋
长江 历史长河永不停息
——短暂与无穷进行对比、衬托,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 ... ...
四、学习方法小结
移情入境法:展开想象与诗人形成共鸣,甚至让自己化身为诗人,体味诗人所思所想所感。
意象分析法:抓住诗中的形象,紧扣表现形象特征的词语,体味情感;
知人论世法:能尽可能了解诗人生活的时代特征和其自身境况。
... ... ...
五、探究与思考
1.查找有关杜甫的生平以及作品,结合课内所学,写一篇小论文。
参考题目:
(1)忧国忧民的诗人—杜甫
(2)谈杜甫诗歌的对仗艺术
(3)杜甫的后期诗歌创造
2.搜集其他登山览胜的诗,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态度。
如: 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 ...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三首诗,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三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思想..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诗成笑傲凌沧洲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
《梦游天姥吟留别》《登高》《*琵琶行并序》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识作者 浪漫主义的诗仙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素有诗仙之称。盛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