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记叙文
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中学阶段,为了教学的方便,常常把消息、通讯、人物传记、回忆录、寓言、童话、小说等,都划归到记叙文教学中。
表达方式: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五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叙述: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也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的外形、动作、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景物的状貌,变化所作的具体刻画和生动描摹。
说明:是用简明的语言、客观而准确地解说事物或阐述说事理的一种表达方式。
抒情:是作者通过作品中心人物表达主观感受,倾吐心中情感的文字表露,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两种。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流露出爱憎感情。
议论:根据作品写出自己的见解或道理.(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记叙文的分类
从写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四类:
1.写人的记叙文;
2.叙事的记叙文;
3.写景的记叙文(即散文);
4.状物的记叙文。
... ... ...
包身工PPT,第二部分内容:叙述人称(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以“我”的口吻或角度来叙述。
采用第一人称来写,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体现记叙性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第三人称:在言语活动中,指称说话人与听话人以外第三方的,为第三人称。如“他”p“她”p“它”p“他们”等。
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三人称是最常见的叙述方式。
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
一般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第二人称:在言语活动中o指称与说话人相对的听话人。
如'你'o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运用第二人称是较少见的叙述方式。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
1.增加亲切感,这种方法的效果就好像是作者面对我们娓娓而谈一样,无形之中拉近了读者的距离。
2.便于对话,便于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强感染力;用于物,有拟人化效果。
... ... ...
包身工PPT,第三部分内容:背景介绍
第二人称叙述的好处是
(一)走近作者
夏衍:(1900-1995),原名乃熙,字端先,汉族,祖籍河南开封,生于浙江省余杭县。现代剧作家,杰出的新闻记者、政论家,主要进行话剧创作和电影创作。
代表作品:
报告文学:《包身工》
话剧本:《赛金花》《考验》《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
电影剧本:《祝福》《林家铺子》《革命家庭》《在烈火中永生》
《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二)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采用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真人真事的一种新闻文体,它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以文学手段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是文学创作的“轻骑兵”。
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等的总称。
因为它是“报告”,要求反映的是真人真事。
因为它是“文学”,要求所反映的真人真事要有典型性,并允许进行一定的艺术加工。
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能迅速及时地报告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人、事件、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三)写作背景
《包身工》反映的是“一•二八”前后(1932年)到抗日战争前夕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社会的黑暗。
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贫困,东部沿海地区大批破产农民涌向城市,又为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提供了廉价劳动力;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都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女子,被诱骗到上海做“包身工”。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为了避免罢工的威胁,日本资本家就大量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针对帝国主义这种残暴掠夺进行了有力的揭发和严厉的抨击,它对于动员人民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起了一定的作用。
... ... ...
包身工PPT,第四部分内容:检查预习
夏衍(yǎn) 惩戒(chéng) 作践 (zuò)
蠕动(rú) 拷绸(kǎo ) 似的(shì)
猪猡(luó) 呵欠(hē qiàn) 迟钝 (dùn)
惺忪 (xīng sōng) 咳嗽(ké sou) 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 (lán lǚ) 游说(shuì)
荤腥(hūn xīng) 包身契(qì) 胆怯(qiè)
嘈杂(cáo) 舀水(yǎo) 执拗(niù)
棉絮(xù) 吆喝(yāo he) 簿子(bù
轧票处(gá) 木栅子(zhà) 莴苣(wō jù)
譬如(pì) 蹲伏(dūn fú) 揩地板(kāi)
吆喝:大声喊叫。
生杀予夺:指统治者掌握了生死赏罚的大权,横行霸道,对人民生命财产随意处置。
生,让人活着;杀,叫人死亡;予,给予;夺,剥夺。
呻吟:病痛时口中发出的声音。
一听天命:一,全;听,听凭,听任。
契据是实:是,此。
非特不能赚,还要贴补:不但。
... ... ...
包身工PPT,第五部分内容:文本探究
(一)根据包身工的活动,理清文章思路
1—5. (四点一刻)起身 恶劣的住宿条件
6—8. 包身工的来源 、身份——包身工制度的形成
9—11. (四点半后)早餐 恶劣的饮食条件
12—17. 帝国主义雇佣包身工的原因——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18—23. (五点)上工 恶劣的劳动条件
24—25. 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跃的膨大——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26—30. (十七点)放工。榨干最后一滴血汗
31—33. 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二)合作交流,问题探究
1、本文题目是包身工,请根据课文内容给“包身工”下一个定义,并思考作者为什么要以包身工为题?题目和课文有什么关系?①包身工: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是女孩子,由承包人送到工厂去做工,身体无自由,工钱全归承包人所有。
②本文的提法——包身工:“她们的身体,已经以一种奇妙的方式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包”:立“包身契”。“奇妙”:不仅在于这些女孩子近乎被拐骗,而且是一仆二主,一主是日本资本家(工头是拿莫温),一主是中国二老板,带工的。日本资本家称她们是“试验工”“养成工”,中国带工者称她们是“包身工”。
包身工含义
包身工一般只有十二、三岁到十五、六岁,期限一般是三年。愈是年龄小的身价愈低,期限也愈长。在包身期间所得的工资全归包老板所有,包老板只供食住。工资比一般工人低40%左右。大
多集中在纺织厂工作。
以“包身工”为题,点名文章以包身工问题为中心;同时也暗示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揭露“包身工”制度。
“住”——蜂房般的格子,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七八个“猪猡”,在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面。长方形的,红砖墙严密地封锁着的工房区域,像鸽子笼一般地分得均匀,平均住着三十二三个“懒虫”和“猪猡”。
“行”(上工)——包身工没有自由,只能在严密监视下往来于工房和工厂之间,两点一线,终日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人人得而欺之”。
2、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再现了旧中国包身工的苦难生活的?
“吃”——一洋铅桶糨糊一般的薄粥、两粥一饭,中午的饭和晚上的粥,由老板差人给她们送进工厂里去。粥的成分并不和一般通用的意义一样,里面是较少的米、锅焦、碎米和较多的乡下人用来喂猪的豆腐渣,莴苣的菜叶就是难得的佳肴。
“穿”——没有例外地穿着短衣,上面是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下面是玄色或者条纹的裤子,长头发,很多还梳着辫子,破脏的粗布鞋,缠着未放大的脚,走路也就有点蹒跚的样子。
... ... ...
包身工PPT,第六部分内容:精读课文 把握主旨
(一)包身工们过着这种猪狗不如的生活,在她们的辛苦劳作之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具体是如何从包身工的身上压榨血汗的呢?(可以举出文章中的典型事例,例如“芦柴棒”、“小福子”的故事,又或者引用文中的具体数据来加以论述。)
带工老板、日本资本家
“芦柴棒”:两年来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实际已收入二百三十元钱了。第三年若按第二年末的日工钱三角八分计算,并且就算是“芦柴棒”一年仅干340天,带工老板三年从她身上的收入是359块,除去包身费二十块,带工老板从“芦柴棒”身上至少榨取纯利润339块。
(二)像“芦柴棒”这样的女孩的遭遇的确很惨,那么,她们是如何沦落到这个地步的?
明确:女孩们在家乡无法活命,又受骗签下了“包身契约”,所以“她们的身体包给了叫做‘带工’的老板”。
在文章八至十节中,十分巧妙、自然地插叙了关于包身工的来历,指出包身工是被“带工”凭着“将一根稻草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 ... ...
包身工PPT,第七部分内容:写作手法
(一)表达方式
在表达上,多种表达方式方式结合。
记叙:本文通过对“ 包身工” 悲惨的日常生活和恶劣的劳动条件的具体记叙, 揭露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罪恶。
记叙的方式又分顺叙、补叙和插叙。
顺叙——文章以“ 包身工” 一天的生活为组织材料的主线, 按时间顺序记叙了“ 包身工” 起床、吃饭、上工、收工等生活场景。
补叙——“ 包身工” 的来历、身份。
插叙——日本厂家特别愿意雇佣“ 包身工” 的原因和日本纱厂迅速膨大的事实。
说明:本文在记叙的同时, 采用了说明的方法, 更深刻地揭露了“ 包身工” 制度的罪恶。
在叙述包身工的来历、身份时, 有准确的说明——包身工制度是由于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造成中国农村的迅速破产而产生的。
在插叙雇佣包身工的原因时也有说明——包身工制度的恶性发展, 是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相勾结促成的。
文中还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说明——帝国主义的垄断资本, 是靠榨取劳动人民的血汗而膨大发展起来的。
议论:本文议论有的穿插在记叙、描写之中,使记叙、描写富有哲理性,有的以议论作为记叙、描写的总结, 点明要旨。
记叙包身工起床,兼议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记叙包身工的早餐, 兼议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记叙包身工上工, 兼议外国资本家对中国工人阶级的压迫剥削;
最后三段的议论重点, 控诉吃人的包身工制度, 警告中外吃人者。通过事理的议沦, 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战斗力。
... ... ...
包身工PPT,第八部分内容:揣摩词句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市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
“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
“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情色彩。
“机器”借指包身工。“猪猡”的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比喻毫无人身保障;“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展现了包身工的凄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工作,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 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 ... ...
包身工PPT,第九部分内容:小 结
通过讨论,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残酷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罪行。课文在记叙过程中穿插描写、议论、说明,各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取得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通过把握文章的时代意义和人文内涵,开拓思维,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起社会责任和人权意识。
《包身工》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夏衍( ) ②猪猡( ) ③惺忪( ) ④皮辊( ) ⑤嘈..
《包身工》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
《包身工》PPT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近些年来,弱势群体这一字眼频现报端。在这个群体中,农民工、童工、私企小煤窑矿工 常常与讨薪、挨打、逃跑、惨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你知道这..
发布于:2020-12-02 12:18:07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再别康桥》诗两首PPT(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 习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朗诵诗歌。
(2)了解徐志摩诗歌三美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和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2)通过对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及意境美的分析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在其诗歌中表现出轻烟似的离别情绪。
... ... ...
再别康桥PPT,第二部分内容:基础知识
徐志摩(1897---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浙江海宁人。19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北京大学。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附近触山,机坠身亡。年仅34岁,英年早逝。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
康桥,即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1922年,诗人游学于此,在康桥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时光。他有时在葱绿的草坪上,看书或看云,有时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有时在星光下听水声……康桥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康桥浓郁的文化熏陶,使他走上了浪漫主义诗人的写作道路;在康桥,他一见倾心地爱上了活泼美丽的中国少女林徽音,这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为此,1922年回国前他作了长诗《康桥再会吧》,1926年写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故地重游,思绪万千,在归国的海轮上,创作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之作。
... ... ...
再别康桥PPT,第三部分内容:合作探究
赏析诗歌的意象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2.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3.选择的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分组试读:怎样读出美?
①在朗诵的时候要注意情感,本诗中对夕阳金柳的喜爱,对康河的眷恋,对康桥的不舍之情在朗诵中都要表现出来。
②还要注意语速,为强调突出情感的地方,或快或慢。
③语调,根据情感的需要,抑扬顿挫。
... ... ...
再别康桥PPT,第四部分内容:徐志摩的诗歌“三美”
形式:四行一节 错落排列 字数相近 回环呼应——建筑美
语言:节奏感 旋律美 弹跳性——音乐美
意境:金柳 新娘 招摇 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康桥,因为有了志摩,而成就了它的灵性,径自走入中国文学史灿烂的一页。
志摩,又因为有了康桥,而找到精神皈依与寄托。
... ... ...
再别康桥PPT,第五部分内容:课 后 作 业
1.梳理和离别有关的名句。
2.能脱稿朗诵本诗。
《马嵬》PPT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背景简介 李..
《锦瑟》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你知道这些名句吗? ①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
《锦瑟》PPT 第一部分内容:品读鉴赏之忆 谁识义山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发布于:2020-10-10 14:18:4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下载
1.语言目标: 反复朗读这四首诗歌,注意把握节奏和情感。
2.审美目标: 赏析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及其艺术风格,借助意象、意境体会其不同的思想感情。
... ... ...
学习任务一 阅读与鉴赏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任务活动一 诵读全诗,读懂诗意
(一)诵读全诗,感受诗韵
1.参照下面划分的节奏,诵读全诗。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2.诵读指导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为了准确表达出诗人此时的情感,朗诵时语速应该稍快,尤其是到排比部分,语速要渐快起来;到排比的最后一小句,语速则要适度放缓。同时,朗诵时的语调也要随诗人感情的升华而逐渐加强。对每一句中的中心词,如“怒涌”“晴景”“推倒”“洪涛”等,也要做重音处理。
(二)感知画面,把握思路
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第四行有什么作用?
答案(1)诗的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画面。
(2)第四行“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是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任务活动二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1.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诗人把自己想象为一个站在地球边上目光遍及广阔天地,并发出了激情的呼唤的巨人。诗人紧扣“立在地球边上”这一着眼点,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把地球北极的北冰洋和居于地球腹地的太平洋联结起来,把北冰洋晴空中无数怒涌的白云和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两个宏大画面组接起来,于是,自然物的形象便以超乎人们常见的面积之大、数量之多和超乎人们常见之力,显示出它们的宏伟、壮观;更重要的是,通过对自然的抒写,可以看出抒情主人公的高大形象,窥视到他充实的内心,感受到他如沸的激情,而抒情形象所显示的这种独特感情、心理,正反映了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的共同特征。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想象奇特。诗人把自己想象成站立在地球边上的一个巨人,北冰洋、太平洋的景色也就尽收眼底了,由此诗人才可以自由地调用这些本来宏大的意象。
②强烈的抒情色彩。全诗直抒胸臆,运用了四组“啊啊”、六个“哟”宣泄诗人热烈奔放、雄壮豪迈的情感。
③语言形象生动。诗人将描写对象人格化,写白云在“怒涌”,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滚滚的洪涛在“毁坏”“创造”“努力”,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 ... ...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2)名人评郭沫若
①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巴金(作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②郭老热情坦白,待我们似亲切的父兄;他博学多才,思想纵横驰骋,他是我们尊敬的老师;而他又那样的正义凛然,挺身在前,他又是我们景仰的革命者。……他是博大精深的学者,如科学、史学、考古……他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在科学上他是冷静的,在文学上他是热烈的。——曹禺(剧作家,1988年任中国文联执行主席)
③郭老给我的印象是平易近人,绝对没有给我留下“我是院长、我是科学家”的印象。……中国过去讲三绝,即诗、书、画。我对苏轼作过统计,他诗、书、画、词、文,应该是五绝。……可我对郭老就统计不出他有多少绝,总之他超过了苏轼。苏轼没有郭老在自然科学方面的造诣。——季羡林(国学大师、原北京大学副校长)
2.背景展示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郭沫若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 ... ...
学习任务二 整合与探究
本课四首诗歌同属现代诗作,在结构、韵律方面各有何特点?与其抒发的情感有何关系?
答案 本课四首诗歌虽同属现代诗作,但在结构、韵律方面还是存在较大差别的。其中,《致云雀》格律较为严格,可划入现代格律诗的范畴。其他三首则可称之为自由体诗。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几乎不讲诗歌的“形式”,完全不考虑诗句的“咏唱动听”,一任感情的宣泄,急不择言。全诗共七行,每行长短不一,既单调又散乱,全然不理会读者低吟浅唱的诗歌审美预期,通篇为高腔大嗓的狂呼呐喊,随兴陡然而起,兴尽戛然而止!这种句式,增强了全诗一气呵成的整体连贯性,粗犷豪放的语言强化,凸显了诗的力度,径直坦陈的赤裸情感,更易于与读者交流,产生共鸣。这样,全诗浑然一体,如灼热的岩浆冲破地壳,如火山爆发喷涌不已,又如天山之巅暴发泥石流,汹涌澎湃,呼啸奔突,一泻如注,具有极大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2)《红烛》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整首诗诗行长短自由不齐,诗节大小不一,字数也不相同,但整体格局仍然大致是匀整均齐的,九小节中,每节都以“红烛啊!”为开端,复沓式的反复吟咏,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思想情感的不断变化,行节之间层次鲜明,逻辑关系清晰可循,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发展轨道,诗歌的情感结构由此得以完美构建。这样一个完满的情感过程,其情感结构体现出了闻一多诗学观念里的“建筑美”,直线的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之美。
(3)《峨日朵雪峰之侧》可以看作一首较典范的自由体诗。它不受格律限制,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
(4)《致云雀》极富音乐美感。全诗由二十一个诗节构成,每节五行,前四行较短,最后一行较长,形成了先急后缓的效果,与云雀或抑或扬、尾声悠长的鸣声构成一致。全诗节奏流畅激昂;诗节之间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韵脚排列整齐,一般是隔行押韵,最后一行重复押韵,给人一种回旋往复的音乐之美。
虽然这四首诗歌的外在结构各具特点,但都从属于情感抒发的需要,四首诗歌的情感通过不同的外在形式,都得到了完美的抒发,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
... ...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中国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PPT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开一代诗风的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生于四川乐山,幼年入家塾读书,1906年入嘉定高等..
发布于:2020-08-17 10:08:32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知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
[伴读] ①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
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②。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
[伴读] ②这个曾叫“赤鼻”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文赤壁”,赤鼻之幸,黄州之幸!
二、拓知识
1.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③,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
[伴读] ③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令人不禁莞尔。
2.干支纪年法
“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
三、明文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の模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④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
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
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伴读] ④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如下名赋:左思《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杜牧《阿房宫赋》。
... ... ...
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登泰山记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任务探究一 月照为玉,日出为明——赏析散文写景
古人把太阳形容为“金乌”,把月亮形容为“玉兔”。玉兔东升,金乌西坠。日出为明堂,月照为玉堂。两篇文章在描写“月出”和“日出”的景象时笔法各异,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探究和鉴赏。
1.两篇文章分别是如何描写“月出”和“日出”的美景的?
从写景顺序、写景角度、修辞运用、用词炼字等角度赏析。
答案 《赤壁赋》对“月出”的描写主要集中在第一段,写月之前,先写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把明月比喻成体态娇好的美人,期盼着她的冉冉升起。与《月出》诗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接着写月出后的夜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游人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泛舟而游之乐,溢于言表。
《登泰山记》对“日出”的描写,分为“日出前”“日正上”“日出后”三个阶段。“日出前”是:“稍见云中白若股h数十立者,山也。”作者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骰子,这是从对面落笔写出日观亭位于最高处。“白”字写出了白雪覆盖群山的概貌。这太阳未出的昏暗景象对日出奇景起了烘托作用。太阳将出时的景色是“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这霞光的背景为欲出的太阳蓄了势。“日正上”是“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这几句描写了太阳正出来,颜色赤红,有红光托着,写出朝阳的生气和力量。这富有想象力的描写,把太阳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写日出还不就此为止,“日出后”,作者回头西望,以山峰作映衬,更凸显日出带来的光明天地。
2.《登泰山记》在写景时使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各具特点。请举例赏析。
赏析时,要抓住句子特点,从修辞入手寻找突破口。
答案 ①“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背负着冰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②“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半山居雾”,不仅把动态的物写成静态,使人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或得日或否”的山峰,色彩各有不同,而神态却是相同的,所谓“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面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感情,形象而生动。
... ... ...
第三部分内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B.闾里之侠皆宗之 宗:尊奉。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欢喜、高兴的样子。
D.其源殆可熟物 殆:大概,恐怕。
解析 C项,应该是惊讶的样子。
2.下列各项对文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月色入户”把月光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懂得这位迁客的寂寞无聊,主动地与他做伴,有意慰藉这位失意的诗人。
B.“念无与为乐者”写出作者被贬期间难寻知己,迫不得已才去找正好也睡不着的叫张怀民的人。
C.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地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D.《游白水书付过》结构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叙述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材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
解析 C项,“方山子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原文应该是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3.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回答:苏轼和方山子的人生际遇有何不同?他们自我排遣的方式分别是什么?
答案 ①人生际遇:苏轼被贬官,方山子“不遇”。
②排遣方式:苏轼寻友、赏景,方山子隐居。
4.材料一和材料三都是苏轼的写景文,但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概括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材料一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材料三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或者:表现了东坡老人随遇而安、游兴不减的情感。)
... ... ...
《登泰山记》PPT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作者姚鼐及桐城派的相关知识,了解游记的文体特点。 2.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点。背诵全文。 3. 学习本..
《赤壁赋》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理当而格峻,气清而辞雅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
发布于:2020-08-10 10:30:21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赏析诗歌的意象》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品味角度:分析意象含义
意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即熔铸了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也就是“借景抒情”中的“景”或“托物言志”中的“物”。
课文范例:《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和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体现了大自然的伟力,同时又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受,是被五四时代怒潮唤醒的革命知识青年乐观进取精神的象征。
品味角度:体会意象作用
1.营造背景或环境。即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
课文范例:《沁园春·长沙》中,诗人抬头,看到天空的鹰,俯首,看到水底的鱼,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动景。上片巧妙地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相宜,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
2.营造意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课文范例:《峨日朵雪峰之侧》诗人塑造了众多审美意象,有峨日朵之雪和岩壁上的蜘蛛,它们共同营造出一种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通过意象之间的变化与相互作用,描绘出诗人内心深处向往的乌托邦,那是一个仅存于诗人心中的天堂。
3.衬托人物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如雪、竹、梅、松、鹤、荷、金风玉露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课文范例:《致云雀》中,雪莱诗中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
... ... ...
赏析诗歌的意象PPT,第二部分内容:高考素养探究
【典例研读】
(2018·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节选)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
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
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
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审美鉴赏之分析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
A.这首诗写诗人观看自己已完成的一幅草书作品,并回顾它的创作过程。
B.诗人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志向无法实现,借书法创作来抒发心中郁闷。
C.诗人把书法创作中的自己想象成战场上的战士,气吞山河,势不可挡。
D.诗人豪情勃发,他在砚台中磨出的浓黑墨汁,也映射着烛光纵横飞溅。
【解析】选D。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D项是对五、六两句的理解,应该是烛光映射下笔墨纵横飞溅。
2.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语言建构与审美鉴赏之分析意象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题目考查意象的作用,意象是包含感情的事物,意象的作用重点是表情达意。因此,本题重点关注意象的出处,表达了什么感情。第一次出现“酒”是在第三句,“酒为旗鼓笔刀槊”,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重现了勇士以逼人的气吞万里的声势向敌人冲锋的情景,表现了报国杀敌的豪情。第二次出现“酒”是在第七句,这是以作书后的喜悦喻战后的欢快,展现了凯旋之后,设宴庆功的场面。
参考答案:①第一个“酒”出现在作书之前,诗人把它比喻成战场上的旗鼓,起到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的作用;②第二个“酒”则用来表现创作完成之后诗人的心理状态,他“如见万里烟尘清”,似乎赢得了一场战役的胜利,心满意足,踌躇满志。(评分标准:回答一处,3分)
【阅读示范】1.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含义方法:锁定意象位置
①第一个“酒”出现在第三句,是作书前;第二个“酒”出现在第七句,作书后。
②方法:分析意象内涵。第一个“酒”,诗人把“酒”比作进军的旗鼓,把“笔”比作___________。
2.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意象作用
第一个“酒”,以书前喻战前,是酝酿情绪,积蓄气势,给人以_________的感觉。第二个“酒”以作书后的_____喻战后的欢快心情,表现出须臾收卷之神速,举酒复饮之惬意,瞬间胜利之迅疾,狼烟尽扫之_____。
... ... ...
《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人物及其事迹 高考文言文试题一般选择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传记的核心是人物。人物..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就总体而言散文的语言特色是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
发布于:2020-08-03 13:00:26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学写短诗》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精彩研习】
春天啊,我赞美你:
我赞美你红红的花,
我赞美你绿绿的草,
我赞美你绵绵的雨,
我赞美你蓝蓝的天。
②迎春花
把我镶满你的皮肤
我要和你一起盛开
让我的嘴唇长成你的花瓣
让你的枝条长成我蓬松的头发
我呼吸着你的黄色在万物中通体透明
技巧感悟:这两首小诗,哪一首更富有诗意?
【明确】同样写春天,但前一首诗缺少意象,没有诗的味道;第二首诗诗人爱春天,并不是大喊大叫,而是找到“迎春花”这个意象,与迎春花融为一体,来表达热爱春天的心情,诗味浓,语言表现力强。
... ... ...
【技法提炼】
1.选取意象。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写献给母亲的诗篇时,就可以精选和母亲有关的意象,比如,母亲的白发、眼睛、手脚等;也可以选择母亲劳作时的工具,比如锄头、镰刀、铁锨等。无论选取哪种意象,都要把自己的情感蕴含其中。《沁园春·长沙》中词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山、林、江、舸、鹰、鱼,这大自然中的“万类”,均在这“霜天”中“竞自由”,逍遥自在,得其所哉。“虽万类之众多,独在人而最灵。”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呢?他们却没有自由!于是词人为之“怅寥廓”,在这“寥廓”的秋天,词人的惆怅像秋天一样“寥廓”,面对自由的“万类”和不自由的人类,不禁像“天问”的屈原一样: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运用修辞。
诗要高度地概括生活,这就需要用最精练的语言去刻画鲜明的艺术形象;诗要抒发强烈的感情,就需要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强化诗的感情。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采用不同的修辞格会取得不同的表达效果。给母亲写诗,可以运用比喻修辞。我们可以把母亲比喻成“天空”,撑起我们的一片天;也可以比喻成“大地”,
生育并养育着我们;还可以比喻成“春蚕”“蜡烛”等,
生命不息,关爱不止。也可以运用排比的修辞: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孤寂的深夜里为我递上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亲是什么?母亲是放学时永远伫立于路口的等待。母亲是什么?母亲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
... ... ...
学写短诗PPT,第二部分内容:范例鉴赏·亮点体悟
献 给 母 亲
——写在母亲节之际
黄昏已经来临
20多年来
您走过的小路依然
村口的槐树已经枝叶茂盛
我沿着门前的小河飞翔
您给我的我怎能偿还
以阳光的名义为您祈祷
母亲 今年雨水丰沛
您给我结实的骨骼让我收获
岁月的恩惠
... ... ...
学写短诗PPT,第三部分内容:学以致用·素养达成
【微写作】
仿照下面的示例,自选话题,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所写句子与示例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句式基本一致。
如果我是一片云,
我会放弃高高在上,
我选择化作一滴滴小雨飘落人间。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看看那些郁郁葱葱的生命,
那,就是我的答案。
参考示例:如果我是一支河流,
我会放弃奔流到海,
我选择化为甘泉流入麦田。
你要问我为什么,
请听听农民伯伯喜悦的笑声,
那,就是我的答案。
【仿真练】
青春时代写下的诗篇有可能照亮你的一生。诗人食指“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你准备用什么方式“相信未来”呢?请写一首小诗,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
【立意指导】“相信未来”是对未来的一种积极的执着的肯定与希冀,不管现实情况如何,人总要心怀理想,相信理想有可能最终实现。这既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是理想实现的一种有效途径,相信未来吧,结合你自己的现实,寄托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追求。同时在写法上要注意化虚为实,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从诗歌的构思、语言、思想上入手,运用比喻、排比、象征、想象等手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诗情。
... ... ...
《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精彩研习】 片段一: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
《议论的针对性》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精彩研习】 片段一:邓小平同志说过,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40年风雷激荡,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强大的动..
《学写文学短评》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知识贮备】 文学短评的定义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评论。文学短评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发布于:2020-05-25 18:36:3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烛之武退秦师》
俗话说“祸从口出”,其实“福也从口出”舌头的力量是一股巨大的力量,就看你怎么去利用。为国为民,摇唇鼓舌就会强于百万之师;造谣诬陷,搬弄是非就会众口铄金毁谤销骨,关键是要“修心”。如果烛之武不是心系国家的利益,怎么会在危机的关头,只身入虎穴呢?如果不是智勇过人,怎么会在秦国霸主面前不卑不亢呢?又怎么会抵上兵车千乘、郑师十万呢?临危受命,善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只身说退秦军,他,维护了国家安全——他就是烛之武。
《荆轲刺秦王》
一方是势单力孤的燕国刺客荆轲,一方是势力强大的秦始皇。想知道这场实力悬殊的斗争是如何展开的吗?想知道这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故事的结局吗?想去“亲历”这场惊雷乍起、扣人心弦的历史场面吗?那就让我们随着汉代刘向的笔触,一起走进两千年前的秦国吧!
《鸿门宴》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民心思变,陈胜、吴广领导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刘邦先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要同刘邦开战。《鸿门宴》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举行的一次宴会,它揭开了楚汉之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明争暗斗、扣人心弦的政治斗争。
... ... ...
烛之武退秦师PPT,第二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烛之武( )
(2)锬( )
(3)佚之狐( )
(4)缒( )
(5)阙秦( )
(6)杞子( )
(7)逢孙( )
(8)敝之( )
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1.解释下列加颜色词的含义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___________
(2)臣之壮也,犹不如人:_____________
(3)夜缒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焉用亡郑以陪邻:________
(5)朝济而夕设版焉:________________
(6)肆其西封:_______________
(7)因人之力而敝之:________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_______________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________________
(3)夫晋,何厌之有:________________
(4)秦伯说,与郑人盟:________________
(5)失其所与,不知:_______________
... ... ...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左丘明(前556—前451),姓左,名丘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左丘明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传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和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二、背景展示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流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秦、晋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
三、文化常识
1.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2.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3.执事:办事的官吏,也用于对对方的敬称。
4.大夫:官职等级名。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5.《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又名《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对《春秋》的解释。《左传》中的不少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记录了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间的事情,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左传》长于记述战争,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重大发展,对后世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一起被称为“春秋三传”。
... ... ...
烛之武退秦师PPT,第三部分内容: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
3.学习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捍卫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课前播放《十面埋伏》琵琶曲)
春秋时期,群雄逐鹿,纷争四起。公元前630年,秦、晋两国结盟,直逼郑国都城。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情况下,郑国国君派出了一个叫烛之武的人去挽救国家于狂澜之中。那么,烛之武是何许人也?是不是青年才俊之辈,骁勇善战之士?大家都连连摇摇头。请看幻灯片(幻灯片:《东周列国志》中关于烛之武的句子:“须眉尽白,伛偻其身,蹒跚其步”,以至到了秦朝堂之上,“左右莫不含笑”。)
偌大的一个郑国难道就没有更好的人选了吗?为什么会派一个须发尽白、伛偻其身的垂垂老者去完成如此重大的使命呢?这位老者又是怎样赢得了这场对比悬殊的较量?就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去探究这位传奇人物的言行魅力吧。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情势下,烛之武不顾个人安危“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C.秦、晋曾是友好的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秦却严加防范。
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这是他得以智退秦 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围郑的军队,还派部队帮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 ... ...
1.郑国被秦、晋两个大国包围,危在旦夕。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情节的?
2.请用一个字概括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精髓所在,并具体谈谈烛之武游说秦伯采用了怎样的思路。
答案 (1)这个字就是“利”。烛之武首先抓住了秦伯为利的心理,循循善诱地谈了“亡郑”和“舍郑”与秦国的利害关系,让秦伯感到“亡郑”无益,反而有害,从而解了郑国之围。
(2)具体思路: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让秦伯权衡。
②“亡郑陪邻”,让秦伯考虑是否要增强敌国的实力。
③“过河拆桥”,晋文公忘恩负义,请秦穆公三思而后行。
④“晋国扩张论”,晋文公的胃口越来越大,矛头指向,秦穆公应该很清楚。
⑤“舍郑有益论”,两国邦交,“共其乏困”,多加一盟,加强力量,牵制晋国。
3.课文是如何刻画烛之武这个人物形象的?
答案 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虽然得不到重用,但因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国难当头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他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两国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国家危难,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挺身而出,赴敌营义无反顾;强敌当前,烛之武不卑不亢,措辞得体,聪慧机智,富有人格魅力。
... ... ...
在评价烛之武时,有人说他是一个“志士”,
有人称赞他是一个“勇士”,有人指出他首先是一个“辩士”,也有人说他具备这三种人的特点。请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我的观点:
答案 (观点一)爱国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的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观点二)义无反顾的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观点三)机智的辩士。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的土地;然后承诺保留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与秦国的小小的恩惠,可使秦国感兴趣。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惠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国的贪婪将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国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也”。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观点四)三者兼备。看法略。
... ... ...
烛之武退秦师PPT,第四部分内容: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课本素材
在《烛之武退秦师》中,面对郑伯之请,烛之武说:“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的话语间,流露出长期不被重用的委屈,以至于以“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诚意和对形势的分析,让烛之武尽释前嫌,毅然受命,“夜缒而出”,说服秦伯,与郑结盟。结果是,晋国悻悻退兵,郑国化险为夷。烛之武的可贵之处在于,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国家利益而摒弃个人恩怨。因此,烛之武成了被世人千古传颂的爱国志士,其深明大义的品质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的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义无反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1955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国,当时美国的海军次长金波尔说:“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离开美国,无论他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一个人的力量真的能抵得上五个师吗?《烛之武退秦师》告诉了我们答案。
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们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能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光和热。烛之武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敬佩的人。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一个才华长久没显露出来的人,当国家有难的时候他还是出来解国家之围了。我们可以想象:这样一个须发尽白的老者,“夜缒而出”时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当他拄着拐杖走进秦营时又是怎样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岁月给了烛之武太多的落寞与不甘,同时也磨砺了他的沉稳与敏锐。他与秦伯的交锋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他的胜局,几十年积蓄的能量终于在瞬间有了释放和爆发的闪亮时刻。“机会只偏爱有准备的头脑”,只是这机遇来得太迟了一点儿,而且是冒着亡国的危险。如果不是秦、晋围郑,烛之武恐怕真得“骈死于槽枥之间”,湮灭于历史的风雨之中了。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那些鲜活的身影却依然存留在人们的心头。像烛之武这样识大体、顾大局、临危受命的勇士,可以说就是国家的脊梁!让我们以古人为镜来勉励自己吧!
... ... ...
核心亮点:开头、结尾(一)
作文命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甲、乙两个好朋友吵架,乙打了甲一拳,甲在沙地上写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拳”。又一次外出时,甲不小心掉进河里,乙把他救了上来,甲在石头上刻了“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乙问甲为什么要这样记录,甲说:“写在沙地上,是希望大风帮助我忘记;刻在石头上,是希望刻痕帮助我铭记。”
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可以忘记的,有许多事情又是需要铭记的。请以“忘记和铭记”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先读佳作]
忘记与铭记
①你从历史长河的那头走来,缓悠悠;你从浩繁的史册中走来,颤巍巍。你再没有年轻时候那俊美的英姿,再没有壮年时候那啸天的豪气。如今,你的双鬓已灰白,你的双眼已昏花,你的青春已然逝去。你说你走得慢,是为了留下更深的足迹;你说你一生低调做人,是为了表明你的处世胸襟;你说人生需要抉择,是为了告诫世人:忘记与铭记的真谛。(1)
1.凤头精美
(1)第①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
提示 先用对比手法,从历史、史册中引出主人公,暗示后人没有忘记他。接着用排比句式,巧妙地点明题目“忘记与铭记”。
... ... ...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左传》相关知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 分析烛之武说秦伯的思路和技巧,赏析烛之武..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虚词、实词及重点语句的翻译 。 2.通过对话,深入体会《左传》在刻画人物形象的特点。 3.通过诵读,抓住文中..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积累文学常识。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 3.把握文章的叙事脉络 ... ... ... 烛之武退秦师PPT,第二部分..
发布于:2020-05-25 18:12:43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雨巷》诗两首PPT(第二课时)
第一部分内容:雨巷诗人
戴望舒1925年进入上海震旦大学学习时期,接触了不少革命志士,在大革命时期(1926年)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2月遭拘捕,经保释后又遭通缉,先后避居于杭州与松江。《雨巷》作于大革命失败之际,当时的现实是:革命者被害,进步者受屈,满街狼犬,一片黑暗。
《雨巷》之后,戴望舒连续写了《断指》《我的回忆》,纪念在大革命中英勇献身的志士。1941年,戴望舒被日寇下狱,写下了民族正气篇《狱中题壁》。
... ... ...
雨巷PPT,第二部分内容:诗文解析
形象:景、物、人、事
抽象:情、志、理、趣
雨巷:阴暗、悠长、寂寥(形象)
社会:黑暗、漫长、颓废(抽象)
重象征重暗示、虽朦胧而不神秘的表现风格;
现代而又古典的音乐韵律;
抒写孤寂心境,呈现愁怨之美。
《马嵬》PPT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李商隐(公元813858),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 背景简介 李..
《锦瑟》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你知道这些名句吗? ①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②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③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④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
《锦瑟》PPT 第一部分内容:品读鉴赏之忆 谁识义山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
发布于:2020-05-25 17:17:52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修辞手法
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辨认修辞格,二是说明修辞格的表达效果。此类题型所涉及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双关是考查重点。高考对修辞手法的考查,一般要求结合具体内容做具体分析,不能泛泛而谈。
课文范例:《琵琶行》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化抽象为形象。如将“大弦”比作“急雨”,将“小弦”比作“私语”;将清脆的声音摹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声音;将婉转流畅的声音摹为花底的莺语;将爆发的声音摹为铁骑突出刀枪的鸣响。
梳理角度: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艺术手法、写作手法等。重点考查的表现手法主要有:对比、衬托、渲染、用典、比兴等。有时“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正侧结合”等也可归入表现手法。
课文范例:在《短歌行》中,诗人用了《诗经》《管子》《史记》中的典故,来表达自己对人才的渴慕。
如“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一句,是出自《史记·鲁周公世家》的一个典故。周公在历史上素有礼贤下士之名,曾“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这里,诗人以周公自比,是说自己也有周公那样的胸襟,一定会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使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附,更能突出地表现诗人求贤若渴的心情。
梳理角度:分析表达方式
古代诗歌中的表达方式主要指叙述、抒情、描写、说明、议论等。高考中重点考查抒情、描写两类,并且描写和抒情的技巧与后面表现手法有交叉重合之处。
课文范例:《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写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田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田园生活的向往。
... ... ...
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PPT,第二部分内容:高考素养探究
【典例研读】
(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 湖 恬 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
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
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
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舟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阅读师范】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手法类型
第3题题干“尾联”明确了答题区域,“多种艺术手法”,“艺术手法”是一个较宽泛的概念,主要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四大方面。
2.审美鉴赏与创造——明确表达效果
诗歌写的是“日落”时的情景,尾联所写的是“更待夜深”时的景物,这是虚写,表现一种清幽的意境;同时,尾联还是写景,手法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在景物描写中表现诗人的闲适之情,意味深长。
【真题演练】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审美鉴赏之分析诗歌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找出第二联中的意象“落日”“断桥”“人”“水”“幽树”“鸟”等,并且要分析其中描写或修饰这些意象的词语,然后描绘出画面内容。
答案: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审美鉴赏之分析诗人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本题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抓住能够表现诗人情感的词语分析。如“清游”“静处”“心无累”“世有机”等。
答案: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 ... ...
《分析文言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人物及其事迹 高考文言文试题一般选择人物传记作为阅读材料。传记的核心是人物。人物..
《赏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 就总体而言散文的语言特色是散中见整清新自然。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
《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和论证方法》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分析论述类文本的结构特征 论述类文本的基本结构为引论(提出问题或论点)、本论(分析问..
发布于:2020-05-25 17:11:31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一、识作者
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①
[伴读] ①戏曲舞台上常把曹操塑造成白脸奸臣,成为一个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的人物。大家要睁开慧眼,仔细甄别哦。
作为军事家,指挥了官渡之战这个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他的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②
他以海纳百川的胸襟,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唱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文人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伴读] ②他的诗歌散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余秋雨评价说,诸葛亮的文章是君臣之情,曹操的诗歌是宇宙人生,格局不一样。确实如此。
二、知背景
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设酒宴请诸将,饮至半夜,忽闻鸦声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持槊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短歌行》。本诗表达了曹操希望能够延揽人才、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雄心壮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为明证。③
[伴读] ③此诗即汉高祖《大风歌》思猛士之旨也。
三、明文体
“短歌行”是乐府旧题,因其声调短促,故名。多为宴会上唱的乐曲。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很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④
[伴读] ④你还能举出歌行体的诗作吗?
四、拓知识
建安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r、应`、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被后人尊为典范。⑤“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自南朝至唐,它一直是文学品评的主要标准。
[伴读] ⑤魏晋风骨盛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两笔。
... ... ...
*归园田居(其一)
一、识作者
隐逸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⑩他去世以后,友人私谥为“靖节”,故后世称“陶靖节”;因曾任彭泽县令,后人又称为“陶彭泽”。
陶渊明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成为中国士大夫精神的一个象征,而且在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里程碑,他所开创的田园诗以及“平淡自然”的诗风,把诗歌艺术提高到一种美的至境,标志着汉魏以来古典诗歌所能达到的高度。
[伴读] ⑩见《晋书·陶潜传》。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 ...
第二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诗人以感人的真诚和慷慨悲凉的情感咏叹了生命的忧患、生命的悲剧,流露出对于生命短促的浓浓感伤,但诗人并没有陷在消沉的情绪中不能自拔,而是在对统一天下大业的追求中获得了超越,抒发出渴望招纳贤才、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归园田居(其一)
《归园田居(其一)》主要描写了诗人摆脱污浊官场来到清新的农村后的自由生活和愉快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渴求摆脱官场束缚、向往回归自然的急迫心境以及对宁静淡泊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任务探究一 出世与入世的碰撞——赏析诗歌的思想感情
出世与入世,江湖与魏阙,历来都是一个相互矛盾却又相辅相成的问题。说到底,出世与入世只不过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已。在东汉末年乱世中,曹操和陶渊明作为身份地位截然不同的两个人,他们都借助诗歌传达出了自己的心声。通过解读这两首诗,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 ... ...
第三部分内容:任务设计
1.“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忧”什么?真的是想借酒浇愁吗?“守拙归园田”,“拙”指什么?为什么陶渊明要“守拙”?
答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是一个政治家身处乱世渴望招募贤才、建功立业、一统天下的慷慨之叹。表面上是要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实际上表现出一个有雄心壮志的政治家深感人生苦短、贤才难求的苦闷心理。“守拙归园田”,“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与世俗的“巧”相对,陶渊明要“守拙”,即强调自己不会顺应世俗的潮流,要坚守自己的纯真本性。
2.曹操想“掇明月”,陶渊明重“返自然”,各自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 “掇明月”,表现曹操思慕人才而不得的惆怅心理,“明明如月”流露出对人才的仰慕之情,在诗人心中,人才如悬空之月,明鉴宇内。明月可望不可即,即为人才难得,也反映诗人欲得人才的迫切之情。“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自然环境,又是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与开篇的“丘山”照应,是点题之语,表明诗人对田园的向往是源自“质性自然”的生活态度。
3.(拓展延伸)请替曹操或者陶渊明给对方写一封信,劝说对方改变原有出世或入世的观点。
答案 (示例)陶兄:久仰你大名了,与您鸿雁往来,真是人生一大乐事啊!曾为您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孤高所震撼,拜读大作,更深深地羡慕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闲。您的大作无不表现出您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田园生活和隐居生活的向往。
您是位隐士,如菊一般,遗世独立,高洁雅致,气韵超逸;但是这样与世何益?何不如菊一般,不畏严寒迎风斗霜,与那污浊的社会一搏呢?
企望陶兄您能勇敢地面对现实,成为浊世中的一枝独秀的菊花。
不过人各有志,只要您认为自己所为没有违背自己的原则,也就此生无憾了。
... ... ...
第四部分内容:任务群阅读与实践
下面三首诗词都是作者人生态度的体现,请阅读后完成后面的学习任务。
龟虽寿【注】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 本诗写于曹操53岁。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②。
【注】 ①本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阴农村以后写的。②沧洲,古人隐居之地。
双调·雁儿落过得胜令·归隐
闲来无妄想,静里多情况。物情螳捕蝉,世态蛇吞象。直志定行藏,屈指数兴亡。湖海襟怀阔,山林兴味长。壶觞,夜月松花酿。轩窗,秋风桂子香。
1.三首诗词分别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材料一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表达了一种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决心和永不停息的壮志;材料二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不平之情;材料三抨击世态污浊,赞美隐居生活的恬静、闲适。
2.阅读三首诗词,试分析其中感情的抒发原因。
答案 曹操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即使已到暮年,却依旧雄心不改,故而壮志在胸;陆游是一个以身许国、胸怀壮志的爱国词人,他报国无门,而落得心系前线、闲老家乡的境地,故而悲愤不平;汪元亨身处一个恃强凌弱、贪婪不平的时代,刚直不阿的性格决定自己的行为,他襟怀开阔,向往隐居而自觉归隐。
3.你是如何看待他们的人生态度的?请说出自己的观点。
... ... ...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语言目标:诵读这两首诗,体会其形式特点;把握朗读节奏,并背诵这两首诗。 2.审美目标:理解诗歌内容,把握其中的..
《短歌行》《*归园田居(其一)》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自主预习 一、魅力作家 1.开启并繁荣建安文学者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诗三首》PPT免费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
发布于:2020-05-25 17:07:04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核心素养探究PPT
第一部分内容:文本考点梳理
梳理角度:理解词语的含义
从词语表达的意义上来说,它可分为单义词和多义词两种。只表达一个意义的词叫单义词,如“谧”只指安宁;表达多种意义的词是多义词,如“道”就有道路、道理、思想、引导等多个意思。一个多义词不管有多少个意思,它总有一个基本意义,叫“本义”,其他意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叫“引申义”。
课文范例:《师说》中的“师”就是个多义词,其本义为: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二千五百人为一师)。后由此引申出军队、众人、老师、学习等引申义。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有不同的含义,比如在“古之学者必有师”中是“老师”的意思,在“吾师道也”中是“学习”的意思。
梳理角度: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代入法。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可将这个多义词的每个意义代入这个词语中,然后根据句子的语境推断哪个意义适合这个句子。
课文范例:《劝学》中“学不可以已”的“已”,它有停止、表示过去、后来等多个意思,我们将这些意思一一代入到“已”中,会发现只有“停止”这个意思适合这个句子,故“学不可以已”中的“已”解释为“停止”。
2.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构成复词的两个词之间有相同、相似或相反的关系,如谤讥、斧斤、爱憎等,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课文范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中“讯”的含义,我们知道了“问讯”是同义复词,便可根据“问”推断出“讯”的含义是“问”“询问”。
3.利用互文、对偶、排比等修辞推断词义。有些文句的结构整齐,那么处于同一位置上的词应该是用法一致,词义相近或者相反的。
课文范例:《师说》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从结构上讲近似于对偶,其上下句子为相反意思,若要知道“下”的意思,便可由上句“出”(超出)推断出“下”的意思是“低于”。
4.语法求解。所谓语法求解,即运用现代汉语的语法常识,通过划分句子成分或判断其词性的方法进行推断。
课文范例:《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的用法。分析这个句子的句子成分,“而”这个连词是连接修饰语“尝”“终日”和中心语“思”的,故“而”在此句中是表修饰的连词。
... ... ...
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PPT,第二部分内容:高考素养探究
【典例研读】
(2018·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6分)
(1)积微,月不胜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记也,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货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 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取材于《荀子》)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G,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 ... ...
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PPT,第三部分内容:【阅读示范】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词语的含义方法:将单音节的词变为双音节的句子“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中的“行”的含义,我们可将其组成“行走”“运行”“品行”“行为”等双音词。
2.思维发展与提升——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1)代入法。句子“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中,把关于“行”的这些双音词分别代入句子中。显然,将“行为”代到句子中不通,“品行”可以,如此可选出答案。
(2)语法推断。句子“此之谓也”中“之”的用法,句子“此之谓也”中“此”是代词,代这个道理;“谓”为“说”,句子可翻译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由此可见,本句正常语序为“谓此”,“此”是“谓”的宾语,“此之谓也”是宾语前置,而“之”便可推断为助词中的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在意义了。
... ... ...
在语境中理解和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PPT,第四部分内容:【真题演练】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不胜月 时:季节
B.仅存之国危而后戚之 戚:为……悲伤
C.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 相与:一同、都
D.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行:行为
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解析】选C。A项,“日”都是“每一天”的意思。B项,“胜”都是“完、尽”的意思。C项,之:①宾语提前的标志,无实在意义;②音节助词,不译。D项,“其”,都是代词。
发布于:2020-05-25 17:05:38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精彩研习】
片段一:夜风轻飘飘地吹拂着,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柔软的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那些在各个工作岗位上劳动了一天的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到了这软绵绵的沙滩上,他们浴着凉爽的海风,望着那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尽情地说笑,尽情地休憩。愉快的笑声,不时地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像平静的海面上不断地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峻青《海滨仲夏夜》)
技巧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勤于观察,抓住特点。这段文字描写的景物都能真实地反映出地域、季节和时间特征。比如,海水、沙滩等,以及“空气中飘荡着一种大海和田禾相混合的香味”都反映了“海滨”的特征,“沙滩上还残留着白天太阳炙晒的余温”是“仲夏”这一季节的特征,而“缀满了星星的夜空”则写出了“夜”的特征。
片段二: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了,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谷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谷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
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方纪《三峡之秋》)
... ... ...
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PPT,第二部分内容:范例鉴赏·亮点体悟
生 命 之 芯
①庭院的上空是一架纵纵横横的葡萄藤。初春时节,昏睡的葡萄藤醒了,它们先是睁开一粒粒紫红色看似惺忪的叶芽。不久,那些叶子便很快毛茸茸地伸展开了。它们很快就把庭院里的阳光剪得支离破碎斑斑驳驳,不到半月,院子的上空就一片摇曳的苍翠,连一片金黄阳光也漏不下来。清风徐徐地一摇,几片碎碎的阳光偶尔从叶缝间掉落下来,但那是稍纵即逝的,像梦的碎片一样。
②我是十分喜爱这些张扬的葡萄叶子的。清晨推窗一望,绿叶田田,满眼碧绿的饱满苍翠,让人感觉到了新一天的爽朗和清新。
③暮秋时节,满藤的叶子都已枯黄了,飒飒秋风一吹,便不停有三三两两的叶子从藤架上飘飘扬扬地掉落下来,落在庭院里、墙角和台阶上,像一只只再也不能飞的蝴蝶。这时,素爱清爽的妻子便不得不及时清扫那些落叶。但那落叶总像扫不尽似的,往往清晨刚刚扫过,但中午或傍晚时就又落了厚厚一层,有时一天扫了五遍,但还总是扫不净,仿佛你一转身它就又落下了。
④妻子也想了许多的办法,费尽了周折,院子里却落叶依旧,这让妻子又气恼又无奈。这情景往往一直要到落雪时才能结束。
⑤去年的中秋,满架的葡萄又变紫了,剪摘葡萄时,妻子不是挑紫透的先摘,把那些没有熟透的葡萄串子留着,而是一次全早早摘了,不论有没有熟透。摘得一串不留。妻子说,葡萄摘尽了,叶子落得就快,就不用像往年那样总是扫叶子了。
⑥果如妻子所说的那样,葡萄摘下后三四天,满架的叶子一下子就黄了,然后开始汹涌地凋落,一个夜晚或半天的工夫,庭院里就落了厚厚的一层。那些叶子显得十分憔悴,有的叶脉还青着,只是叶缘黄卷了一些,但却早早地凋落了。
⑦不到半月,葡萄藤上的叶子竟全落尽了,只剩下那些灰黑的老藤和那些褐色的新条在庭院上空寂寂地缱绻着。偶尔飞来三两只鸟雀,怔怔地栖落在上面,然后啁啾几声就怏怏地飞走了。令人痛惜不已。
... ... ...
如何写好写景抒情散文PPT,第三部分内容:学以致用·素养达成
【微写作】
绚烂多彩的秋天已过去一个多月了,深处寒冬的你是否还记得秋风翩飞的落叶?请写一段不少于200字的文字,描写你记忆的落叶,表达你对落叶及秋天的感悟。
参考示例:深秋时节,我走在回家的路上,望着道路两旁高大挺拔却已光秃的大树,不禁感到一丝丝寒意。在余光中,我惊喜地发现一片还在树枝上摆动的树叶,它摇摇欲坠,好像在特意等待着我的到来。事实果然如此,我刚靠近这棵树,它就与树枝分离,摇摇摆摆地落了下来。我伸手接住——它已经脱下了盛夏的浓绿礼服,枯黄得可怜,叶片上也千疮百孔。不知道它的美丽外表下,到底隐藏了多少的风吹雨打?仔细打量着这片落叶,我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片小小的树叶都能顽强地生活下去,那我们人呢?难道不能像树叶一样勇敢地面对生活吗?
【仿真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四季轮回,春华秋实,登高望远,临风把酒。自然的造化总是带给人们丰富的情感体验。
请你以某种自然景物为对象,展开联想,写一篇散文。
要求:(1)自主选材,注意情感体现。(2)景物描写要生动,刻画细微。(3)题目自拟。(4)不少于700字。
【立意指导】
这篇作文要求写自然景物。从内容来看,可写景,也可状物。写景主要是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界丰富多彩的形象进行艺术的加工、刻画,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就写景而言,首要一点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把景物写真写细写清楚;其次是要把“景”和“情”有机地结合起来,或触景以生情,或缘情而写景,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须记住“情为主,景是客”,(李渔《窥词管见》)写景只有“情景交融”,方能“物我双会”。正如王夫之所说:“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写景状物必须蕴情寓意。
... ... ...
《议论的针对性》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精彩研习】 片段一:邓小平同志说过,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40年风雷激荡,最深刻的变化在于人,最强大的动..
《学写文学短评》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知识贮备】 文学短评的定义 文学短评属于文学评论。文学短评是指对各种文学思潮、文学流派、文学作品、文学理论..
《如何写通讯稿》写作素养提升PPT 第一部分内容:典例研习技法提炼 【精彩研习】 片段一: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老校长卢永根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8月12日早..
发布于:2020-05-25 16:58:17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凌侮( )
②叱骂( )
③典押( )
④团箕( )
⑤荆棘( )
⑥火钵( )
⑦冰屑( )
⑧忸怩( )
(2)多音字
瓦菲( )
菲薄( )
泥潭( )
拘泥( )
漂泊( )
血泊( )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堰( )
揠( )
偃( )
掐( )
陷( )
谄( )
二、词语积累
(1)瓦菲:诗中指生长在瓦缝中的野草。
(2)典押:典当,在旧社会里,一方把土地、房屋等押给另一方使用,换取一笔钱,不付利息,议定年限,到期还款,收回原物。
(3)天伦:指父子、兄弟等关系。
(4)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
(5)飘泊:比喻流落在外,四处流浪。
(1)娇美·姣美
都有“美丽、美好”的意思。“娇美”形容女子、小孩、花朵等柔嫩、美丽可爱。“姣美”形容相貌美丽。
①晚会现场,身着白衣的谭君子平静地讲述着父亲的为人,清秀________的脸上没有悲痛欲绝,甚至还带着一丝浅浅的笑容,似乎正沉浸在与父亲相处的欢乐时光中。
②花是暗香,不是很刺鼻的香,而且花朵不是很________,很大,但是一片开起来很灿烂,也非常冰清玉洁。
(2)叱骂·斥骂
都有“责备”的意思。“叱骂”指大声责骂,强调责骂时声音大。“斥骂”指责骂,强调责备。
①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大声________,有人摔破坛坛罐罐。
②孔老夫子,怒到不让一个学生进门,这是极为罕见的,即使________宰予“朽木不可雕”时,也没说过这么严厉的话。
(3)养育·抚育
养育:经过抚养、教育使(人)成长。强调成长。抚育:照料、教育儿童,使健康地成长。对象为弱小的人或物。
①当初爷爷奶奶靠微薄的工资________四个子女,日子过得很艰难。
②父母以一切受人尊崇的传统为准则将我________成人。
三、名言警句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打击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艾青
2.墙有多高多厚多长,又怎么能阻挡千百万人比风更自由的思想,比土地更深厚的意志,比时间更漫长的愿望。——艾青
... ... ...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诗人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青年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作品有诗集《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旷野》《火把》《黎明的通知》等。
二、背景展示
艾青出生时母亲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母”的,因此他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她就是大堰河,她没有名字,她的村庄叫大叶荷(诗中“大堰河”用了谐音),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艾青的孩提岁月是在大堰河家里度过的。大堰河不仅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艾青的成长,而且她那淳朴、善良、勤劳的品性和劳动人民的情感与美德,都在艾青幼小的心田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932年诗人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诅咒黑暗世界的诗。
三、文化常识
自由诗,19世纪末20世纪初源于欧洲。诗体的一种,在节数、行数、字数、音韵等方面都较为自由。美国诗人惠特曼为创始人,他的诗歌《草叶集》就是用自由诗体的形式写的,中国“五四”以后也流行这种诗体。自由诗又称新诗,这是相对旧体诗而言的。它在章节、音步、押韵等方面都比较自由、灵活,没有格律诗那样严格、固定的限制和约束。艾青的许多诗歌,长短不拘,形式不论,就属自由诗的范畴。
... ... ...
大堰河我的保姆PPT,第二部分内容:精读研析 —— 读课文题点,析思路明答案
1.体会诗歌深沉真挚的感情。
2.揣摩诗歌的语言艺术,培养诗歌鉴赏力。
1.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2.播放二胡曲:《遥远的思念》
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我”是地主的儿子,“我”出生那年,父母找了一个算命先生给“我”算命,那算命的先生说,只有送给一个穷苦的人家喂养,才能保全家无虞。于是“我”被送到“我”的保姆——大堰河的家,从此“我”就成了大堰河的儿子,“我”吃着她的奶水长大,她爱“我”“如爱她自己的儿子般”。每天辛勤劳作之后,她总要把“我”抱在怀里,慈爱地“抚摸”。当她的乳汁流干,“我”被亲生父母领回家时,她是那样依恋不舍。以后,在每个年节里,她总要为“我”(她的乳儿)做糯米糖,为的是乳儿能悄悄地来到她身边,叫她一声“妈”……后来,“我”读书了,再后来“我”被父母送到法国留学……1932年初“我”回到祖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监狱里“我”又想起了乳母,看着铁窗外的大雪,“我”似乎看到了那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为表达对乳母的深深怀念,“我”写下一首诗……——“我”是艾青!
让我们一起欣赏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
... ... ...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第10节,作者排列大堰河殡葬的凄惨,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境况。
B.“大堰河曾做了一个不能对人说的梦”,之所以不能对别人说,是因为大堰河认为自己的梦永远也不能实现。那种世俗的血缘关系,无形的阶级鸿沟,使她只能把殷切的愿望埋在心里。乳儿的幸福就是她的心愿,她已经把自己的命运和乳儿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C.“我被生我的父母领回到自己的家里。”这里的“自己”就是指代诗人自己。
D.“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既回到了“家”,却又只是“客”,矛盾中包含着一种十分复杂的辛酸的情绪。诗的第6节都是围绕这个矛盾展开铺叙的。
E.诗的第7节连用六个“笑”与第10节“大堰河,含泪的去了”形成对比,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辛酸,感受到一份沉重。
解析 A项通过排比确实写出了大堰河死后的凄凉境况,但这绝非主要目的,其最终目的是通过大堰河死后的凄惨,来诅咒这个不公道的世界,控诉这个不平等的社会。
C项诗的第6节写明“我做了生我的父母家里的新客了”,所以这个“自己”是指代“父母”。家是“父母自己”的,不是“我”的,“我”在心里不认同亲生父母的家是自己的家。
... ... ...
1.诗人说“大堰河”的名字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诗人只是根据谐音写了这三个字。但与这三个字同音的字还有很多,为什么诗人就选了这三个字呢?是否还有其他意思呢?
答案 诗人是特意选用“河”作为大堰河的名字的。第一,诗人的家乡在浙江,那一带是江南水乡,河是随处可见的。河多,也就是说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是很多很多的。由“我的大堰河般的保姆和她们的儿子”可见,诗人歌颂大堰河,也是歌颂像大堰河一样的许许多多的劳动妇女。
第二,因为在人类产生之初,河流孕育了人类,诗人特意称大堰河为“河”,是要表明是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哺育了自己。
2.从构思上看,全诗前三个诗节,从“今天”写起,“睹雪思人”。重点读第3节,作者选取了哪些景象?诗中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按照重音边读边想象,让每处景象变成画面出现在自己面前,合起来看这一组镜头组成的画面,应是什么样的色彩、基调、氛围?
答案 景象:坟墓、故居、瓦菲、园地、石椅。
应重读的修饰语:雪压、草盖、关闭、枯死、典押、一丈平方、长了青苔。
让我们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如“雪花飘飘,落在一小块土地中的坟头上,坟上干枯的荒草盖上了白雪,直立的草茎在寒风中颤抖……”,由孤寂荒凉的坟头、破败的旧屋、易主的园地、冷落寂寞的石椅,组成一幅阴冷惨淡的画面,惨白的色彩,表达大堰河身世凄凉的基调,从而表达了诗人的悼念哀伤之情。
... ... ...
《大堰河,我的保姆》是我们学习中遇到的很好的篇目,对成长期的我们的情感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人说这首诗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大堰河”的爱和对“亲生父母”的恨。诗人对亲生父母“恨”是对的么?
诗人在诗中表达对亲生父母的“恨”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
甲方观点:诗人在诗中表达对亲生父母的“恨”是正确的。
甲方辩词:
答案 (甲方)《大堰河——我的保姆》有自己特殊的节奏,读者一味沉浸在诗歌的气氛里,很容易被感染,并且不假思索地爱着诗人的爱,恨着诗人的恨。劳动人民是谁?大堰河——我的保姆。旧世界是谁?“我”的亲生父母——地主阶级。爱憎分明,这种“恨”是对的。
乙方观点:诗人在诗中表达对亲生父母的“恨”是错误的。
乙方辩词:
答案 (乙方)文学具有丰富性,你不能简单地只站在这一边或者那一边,“我”的亲生父母虽然是代表地主阶级,但那毕竟是生身父母,这种曲解父母之爱而简单生“恨”是错误的,不是真实情感的体现。
... ... ...
大堰河我的保姆PPT,第三部分内容:多读厚积 —— 读素材美文,积素养提技能
1.课本素材
一生卑微又平凡的保姆却留给了乳儿伟大而崇高的母爱;作为乳儿,亦用自己如椽大笔对这样的母爱进行了歌颂和赞扬。大堰河是幸福的,因为乳儿用倾其一生的感激之情让我们千万学子记住了曾经的中国有这样一位母亲;艾青是幸福的,因为曾经有一个人完成了本应生身母亲要完成的使命。
我的妈妈真像大堰河,她有着和大堰河一样的勤劳纯朴,一样的坚强乐观、无私奉献的精神,一样的大爱!夜晚学习疲惫时,桌边总会多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天气寒冷时,总会有一个热水袋悄悄地躺在我的脚下;困倦时,总会在快睡着的朦胧中看到一个温暖的身影在整理狼藉的书桌。妈妈,我知道是您呀!妈妈,您真像大堰河,您的皱纹,您的缕缕白发,还有您那饱含全天下母亲对孩子最无私、最坦诚的爱。妈妈,我真想趴在您的怀里好好哭一场,号啕一场,只有您知道我为什么哭。这哭是惭愧,是感激,是无言的歌颂!妈妈,敬您,爱您!
2.课外素材
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
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身亡,妈妈将孟佩杰送给养母刘芳英抚养。三年后养母因手术失败瘫痪在床,养父不堪生活压力,一走了之。绝望中,刘芳英企图自杀,但她放在枕头下的40多粒止痛片被孟佩杰发现。“妈,你别死,妈妈不死就是我的天,你活着就是我的心劲,有妈就有家。”
从此,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是刘芳英微薄的病退工资。当别人家的孩子享受宠爱时,八岁的孟佩杰已独自上街买菜,放学回家给养母做饭。个头没有灶台高,她就站在小板凳上炒菜,摔了无数次却从没喊过疼。
2009年,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权衡之下,她决定带着养母去上大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大一那年暑假,孟佩杰顶着炎炎烈日上街发广告传单,拿到工资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买养母最爱吃的红烧肉。
“我只不过是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不少好心人提出过要提供帮助,都被孟佩杰婉拒了,她坚持自己照顾养母。
2011年,孟佩杰成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 ... ...
核心亮点:拟题、点题(三)
作文命题:母亲是伟大的,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在每个人内心深处,一定都留下了感动至深的印记,请以“梦中的母亲”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除外诗歌,文体不限。
[先读佳作]
梦里依稀慈母影(1)(2)(3)
①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4)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②我瞪大了眼睛看着黑暗,一直看到只觉得自己的眼睛在发亮。眼前飞动着梦的碎片,但当我想到把这些梦的碎片捉起来凑成一个整个的时候,连碎片也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亲依稀的面影……(5)
[思悟亮点]
1.拟题精准
(1)作者拟题时运用了什么手法?关键词是什么?
提示 用典手法。借用了鲁迅先生“梦里依稀慈母泪”的诗句。
(2)本文题目有什么妙处?
提示 概括文意,感情强烈,用语公正,用典合理。
(3)把本文题目改为“寻梦”或者“母亲的面影”好吗?有什么不足?
提示 可以。
只是“寻梦”太过含蓄,“母亲的面影”又太直白,缺乏韵味。
2.点题巧妙
(4)解释“捉住”对点题的表达效果。
提示 用“捉住”一词与下段梦中的“飞动”相呼应,体现了梦境的转瞬即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大堰河我的保姆》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情境导入 请大家想想母亲每天都为你和一家人做了哪些事情,一年到头都为家里做着什么。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
《大堰河我的保姆》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阴冷、潮湿的牢房里,外面是漫天飞舞的雪花。他不由得因冷而神飞,睹雪而思人,想起了一..
发布于:2020-05-25 16:50:17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筛选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2.品味新闻的语言。
3.理解文中侧面描写的作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激发学生关爱和平,反对战争的热情。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二部分内容:整 体 感 知 文 章
识 记 字 词
毛骨悚然 和煦
纳粹 废墟
不寒而栗 踉跄
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你知道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什么吗?对它印象如何?
2.作者有没有直接描写集中营如何残害“犯人”的?你是怎么体会到它的可怕?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三部分内容:快速浏览课文回答:
问题1:参观者在集中营里看见了哪些东西?他们在看见这些东西时有什么反应?
在文中找出参观者表情变化的句子,讨论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1.开头,他们表情茫然,因为他们不晓得这是干什么使的。
2.不由自主地停下脚步,浑身发抖。
3.一个参观者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他想叫,但是叫不出来。
他们感到自己也在被窒息 。
4.另一位参观者进来,她跪了下来,在自己胸前画十字。
5参观者用恳求的目光彼此看了一眼,然后对解说员说:“够了。”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四部分内容:自由分组讨论:
这篇新闻报道的题目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那么为什么“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但这位记者还要去报道?
1.“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早就因它的那段沉重、血腥的历史而出名。一批批的参观者在奥斯维辛都会看到同样的东西,得到同样的感受,那样震惊,那样窒息,那样愤怒。
对于追求新闻时效性的记者来说,的确是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可供报道了。
2.为什么又要写——但作者还是要写,因为他此时已经不只是一个记者,更是一个被深深震撼的参观者,感到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这种感情驱使作者必须为它写一点东西,以祭奠亡灵,揭露罪恶。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对法西斯残暴行为的愤怒控诉。
对受害者的哀悼。
对历史的反思。
提醒大家珍爱和平,“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那段历史已成往事,但它留给人类的绝不只是断壁残垣和受伤的心灵,还有许多许多值得全人类去反思的东西。人类是高级动物,为什么还会出现奥斯维辛这样有计划地大批屠杀自己同类的行为?为什么从古至今几千年的时间里,全世界没有战火的日子寥寥可数?为什么还有人去跪拜凶手的灵位?伊拉克战争硝烟未灭,利比亚战火又起。这样的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认真思考…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第一部分内容: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简介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1年对..
发布于:2020-05-25 15:47:55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故都的秋》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和写景手法,如情景交融、以景显情等,深入体会故都的秋的特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和优美、精警的语句所蕴含的深厚意味。
3. 结合作者思想、创作风格及时代背景,探究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
... ... ...
故都的秋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 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小说家、散文家。早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回国后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大学、中山大学等校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8 年,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因在南洋从事抗日活动,1945 年9 月17 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1952 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他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尤以小说和散文著称。代表作有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等,中篇小说《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迷羊》等,短篇小说集《沉沦》等。
郁达夫在艺术上侧重于表现自我,带有较浓重的主观色彩。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散文则直抒胸臆,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
... ... ...
故都的秋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解说
“故都”(北平)点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交代时令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优美境界,明确而深沉。
经历了北伐战争、反革命大屠杀、日本侵占东北等战乱后,国民党的统治令当时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感到迷惘和苦闷。
从1921 年到1933 年,郁达夫将相当大的精力投入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郁达夫1933 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在那里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过着一种闲散的生活。他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以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优秀的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这故都的“秋”味,并于此年8 月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 ...
故都的秋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赏析下面重要的句子。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开篇用衬托的手法突出了故都之秋的特征。“悲凉”即悲哀凄凉,本是形容消极、低落情绪的词,这里用来形容故都之秋的特征,是作者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之秋色,与自己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了。“可是啊……来得悲凉”一句,领起下文,精要地描述了故都的秋的特色,可谓文眼,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名花”具有高贵典雅的气质和姿态,开放时总是处于一种很柔和很内敛的状态;“美酒”应以品为主,品到半醉便恰到好处。说秋不是名花、美酒,是从反面设喻,作者认为在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时,花半开、人半醉的状态才是最佳的,但要想领略这非名花、非美酒的秋,必须处于一种全开、全醉的酣畅淋漓的状态,这样才能领略真正的秋。
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感受。落蕊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落蕊,写触觉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之交流,只好与自然交流,透露出作者孤独、落寞的心境。
4.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北方有故都,故都是许多朝代的都城所在之地,有许多文人在这里飞黄腾达,也有许多文人在这里铩羽折戟,所以说,只有置身故都,才能深刻体会到“秋的深味”。
5.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黄酒之与白干”比喻南国之秋秋味平淡,北国之秋秋味浓烈;“稀饭之与馍馍”比喻南国之秋秋味稀薄,北国之秋秋味厚实;“鲈鱼之与大蟹”比喻南国之秋秋味柔美,北国之秋秋味刚烈;“黄犬之与骆驼”比喻南国之秋狭仄,北国之秋大气。这些比喻形象地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进行了对比。
6.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这段话故作惊人之语,总括全文,照应开头,用两个具体的数字和“零头”,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赞美和眷恋,流露出深沉的忧思和孤独之感。
... ... ...
故都的秋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本文通过作者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赞美及眷恋故都之秋的真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社会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 ... ...
故都的秋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 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
作者选取了故都的秋富有特征的景物。如秋晨民居小院所见的“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到的“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漏下来的日光”,在破壁腰中的“牵牛花”,“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早晨铺得满地的槐树“落蕊”,被称作“北国的特产”的“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话秋凉的“都市闲人”,北方的“枣子树”和其他的鲜果,等等。
写出了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清”与“静”相近,都以描述景物的客观特点为主,而“悲凉”则以描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主观感受为主。
2.作者写北国之秋,为什么以南国之秋作对比?
本文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南国之秋)扬此(北国之秋)。北国之秋胜于南国之秋,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的对比(南北两地),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年了”)。
3.作者为什么单写“都市闲人”?
文章在描绘秋雨图时,落脚点是雨后斜桥,入眼的人不是上流社会显宦或文化人士,而是城市平民,即“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之所以选他们做故都人的代表,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形象更能体现北方的特点,而且作者觉得与他们很亲近,体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并且表现了作者似乎希望自己也能像“都市闲人”那样过无忧无虑的生活的愿望。
4.文题中的“故都”其实就是“北平”,作者为什么不以“北平的秋”为题呢?这样命题有什么好处?
(1)原因:从题目看,本文是一篇写北平秋天的抒情散文,作者不用“北平”而用“故都”,是因为“故都”更能体现这篇散文的抒情性。
(2)好处:① 交代写作对象,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同时也暗含一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境界;② 增强历史感,突出写作对象悠久的历史渊源,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③ 引发读者联想,容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④ 便于抒情,即对故都及国家自然生出浓厚的眷念之情。
② 词的下片,词人的自我形象是通过回忆来展示的。以一“忆”字总起,点明下片都是“忆往昔”的内容。1918 年到1920 年,毛泽东先后在长沙组织了新民学会、共产主义小组等革命组织,并领导一批青年同学和湖南人民与封建军阀进行坚决的斗争。词人高度凝练地概括了这一段难忘的岁月,再现了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史上第一代革命者的群体形象。这里无一处写词人自己,而词人的身影却又随处可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正表现了词人早年的革命气魄和精神。
词人的自我形象在写景、叙事中得到了极为充分的表现,展示了一代革命家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
5.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颂秋,为什么又有“悲凉”之情夹杂其中呢?
观点一:这与文章的主旨有关。文章开头写道:“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清”“静”和“悲凉”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者意念之上的总投影,它构成了文章的基调和底色,它们正是故都的秋的特点,是作者要着力表现的东西。通常,秋天总会让人感伤,而故都的秋景本就充满了凄清、落寞之意,这也正契合了作者的心境,故而作者的感情也会蒙上一层淡淡的秋意。
观点二:这与文章的写作背景有关。20 世纪30 年代的中国,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谋生,郁达夫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与哀痛。他描写的自己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时的心情,而且是他对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感受在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时有流露。这种感受在当时整个散文创作领域也是普遍存在的。
观点三:这与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有关。郁达夫,3 岁丧父,17 岁随兄长一起赴日本留学,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的十年,这也影响了他的个性。在个人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在作者的心中,“悲凉”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情,而且是整个人生的感受。在文学方面,他喜欢“静”的文学,写的也是“如水的文学”。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1.放棹江湖飘零客郁达夫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曾留学日本,深受近代欧美、..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故都的秋 一、识作者 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作家郁达夫①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1922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
《故都的秋》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本课话题 思念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从作者想饱尝故都之秋..
发布于:2020-05-25 15:39:02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PPT
第一部分内容: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一、识作者
著名记者——沈英甲
沈英甲(1948—)笔名佳英、英佳,吉林辉南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广播电视大学机械系。1968年应征入伍,历任空军部队无线电员,《世界知识》杂志编辑,《科技日报》机动记者、主任记者,科技日报社副刊部主编,机动记者部主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二、知背景
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称,世界上36个国家和地区由于内战或气候恶劣等原因,面临严重粮食短缺困境。在发展中国家,有1/5的人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全世界每年有600万学龄前儿童因饥饿而夭折。在解决粮食紧缺问题的过程中,科技进步无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率先培育成功的增产20%的超级水稻必将造福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也因此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和尊敬。
2001年2月19日,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为袁隆平院士颁发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①本文就是在袁隆平获奖后,沈英甲写的一篇关于袁隆平先进事迹的人物报道。
[伴读] ①留取三尺卧榻,梦成万千稻香。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执着稻田的故事。埋头苦干,他把一生浸在稻田里;宅心仁厚,他把苍生装在了心头上!
三、明文体
人物通讯是以写人物的思想和事迹为主的通讯。一般有一个或几个中心人物。如果是报道群体形象的,也往往突出几个比较典型的人物。人物通讯有系统报道某个人物先进事迹的长篇通讯,也有表现人物片断事迹的人物素描、人物特写、通讯小故事。
写好人物通讯的关键是抓住人物的特点,揭示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人物的情怀和思想境界。要求写作中既见事,又见人,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常见的写法有:①通过矛盾冲突表现人物的思想境界,②通过人物的行动、对话等表现人物活生生的性格特征,③通过细节描写、心理刻画等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
四、拓知识
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德安县人,无党派人士,现居湖南长沙。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称为中国的“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评估机构的一份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 000亿元。对此,他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追求。用财富衡量科学家价值太低级,太庸俗。”
一介农夫,淡泊名利,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一粒种子,改变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位物质和精神双重富有的心灵富豪。②
[伴读] ②袁隆平买了两部华为手机,摸了一下豪车,拥有一套别墅。有人就在网络咒骂。
迟暮英雄被辱骂诅咒,流量明星拿着高价片酬,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问心无愧吗?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鼠雀之辈,口舌之行。
2.感动中国颁奖辞——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五、理基础
1.记字音
①田埂( ) ②淤泥( ) ③籼稻( )
④分蘖( ) ⑤贬斥( ) ⑥花蕊( )
⑦稻菽( ) ⑧一蔸( ) ⑨饥馑( )
⑩掖( )
... ... ...
第二部分内容:*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一、知背景
张秉贵(1918—1987),原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③。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伴读] ③张秉贵在平凡而光荣的岗位上,将旁人眼中简单的售货升华成为一门服务的艺术。
二、理基础
1.记字音
2.识字形
3.辨词义
(1)传颂·传诵
[辨词] “传颂”侧重“颂”,传播颂扬。“传诵”侧重“诵”,指辗转传播诵读。
[选词] ①这些经典文章都被广泛地______。
②人们______着这个感人的英雄事迹。
(2)质问·质疑
[辨词] “质问”指诘问、责问。“质疑”指提出疑问,即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
[选词] ①韩愈敢于______、敢于创新的精神是他取得成功的必要因素。
②面对父母的_______,他语无伦次地不知如何解释。
4.积成语
[语境呈现]
①一到星期天,农贸市场上便熙熙攘攘,买卖十分兴隆。
②要想自己成为幸福的人,就应当对别人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赤诚相见。
③志愿者的使命感驱使他们不约而同地遵守严格服务守则,绝不苟且。
④观众们全神贯注地观看魔术师的精彩表演。
⑤解放军医疗队的队员和颜悦色地接待前来就诊的病人。
⑥大会堂里座无虚席,灯火辉煌,始终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 ... ...
第三部分内容:*“探界者”钟扬
一、知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④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伴读] ④箪食瓢饮,筚路蓝缕,十六年如一日,他是将论文写在山川大地上的科学家,以53年的人生做到了别人100年也做不完的事。
二、拓知识
钟扬事迹:立心天地厚
钟扬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钟扬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长期的高原工作让他积劳成疾,多次住进医院,但他都没有停下工作。多年来,钟扬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内蒙古工作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2018年4月,中宣部授予钟扬“时代楷模”称号。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屑于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 ... ...
第四部分内容:任务群构建与探究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这篇人物通讯通过具体事例展现了科学家袁隆平重视实践、实事求是、敢于向权威宣战、大胆创新的精神,也表现了他引领“绿色革命”的宏愿,高度评价了这位杂交水稻专家的研究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使中国率先在世界上实现了“超级稻”目标,而且对解决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粮食问题都具有重大意义。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本文通过叙写“劳模”张秉贵的日常工作,赞美了他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以“为人民服务”的热忱,在平凡的售货员岗位上练就了令人称奇的“一抓准”“一口清”技艺和“一团火”的服务精神。
*“探界者”钟扬
新闻通过回顾钟扬教授生平的事迹,热切赞美了钟扬忠于祖国、奉献人民、不懈探索追求的“种子”精神。
任务探究一 精心选材,以事写人——赏析新闻的选材
比起其他文体,新闻的选材尤为重要,因为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必须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说话,就是用具体的材料写新闻,离开了具体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新闻了。本课三篇新闻都是选用了具体而真实的材料,凸显了主人公的精神品质,学习时要注意品读。
... ... ...
第五部分内容:任务设计
1.《喜看稻菽千重浪》写了哪几件事?分别体现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袁隆平哪些方面的精神?
答案 ①2001年春节过后的第二天,袁隆平领奖前仍在稻田里工作。体现了他热爱并献身于农业科研事业的精神。②1961年袁隆平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体现了他勇于实践、敢于探索的精神。③1964年袁隆平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体现了他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敢于创新的精神。④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体现了他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⑤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⑥袁隆平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体现了他矢志为中国和世界人民作贡献的精神。
2.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样解决的?
答案 ①困难:权威论断的否定杂交无优势,有些人的嘲笑——对遗传学的无知;有些学者认为杂交制种无法应用于生产。②袁隆平在研究中遇到很多困难,但他并不迷信权威,而是认真分析,勇于创新,大胆试验,用事实证明了他的培育杂交水稻的理论设想是科学的,是切实可行的。
3.《*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中,选取了张秉贵同志的哪些素材来表现他的“一团火”精神的?
答案 新闻先通过柜台三件小事写出了张秉贵同志热心为民的服务态度;然后回顾了他辛酸的童年经历和在旧社会的遭遇,点出他热心态度的原因;再通过顾客对张秉贵的温暖回馈,反映出社会环境的和谐美好,继而激励他更热情诚挚地为人民服务;最后用读者对张秉贵精神的赞美和传扬表现出“一团火”精神在延续。文章选材角度多样,但都是紧紧围绕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来选材的。
... ... ...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思维目标:把握文章内容,梳理人物事迹,体会人物精神,认识人物形象在当代的意义..
《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背景回眸 研究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发布于:2020-05-25 14:47:15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结识作者
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浙江杭县(今余杭)人,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店,主编《新月》月刊。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看云集》《偏见集》《秋室杂文》、长篇散文集《槐园梦忆》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有《远东英汉大辞典》。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1895年赴北京参加会试,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二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一、(第1段)
总:简述背景,铺垫下文。
二、(第2~9段):
分:详写过程,刻画形象。
1.(第2段)总:总述演讲特点。
2.(第3~8段)分:详写演讲过程。
3.(第9段)总:总括演讲效果。
三、(第10段):
总:概括特点,结束全文。
本文似为记事,实为写人。文中的梁任公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才华横溢 认真细致
博闻强记 风趣幽默
修养良好 谦虚而自负
开朗直爽 稳健而潇洒。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三部分内容:重点探究
在刻画梁任公先生这一形象上,作者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综合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手法。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有时候,他背诵到酣畅处,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敲几下之后,记忆力便又畅通,成本大套地背诵下去了。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中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生动叙写与精要议论相结合。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 ... ...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第四部分内容:补充注释
《箜篌引》出自《汉乐府诗》,记叙了一个悲惨壮烈的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不动容。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免费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的写法,提升就事析人的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2、理解并借鉴文章要深,要远..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预读先学 读文本内容,学基础知常识 语言知识积累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戊戌( ) ②莅临( ) ③迥..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诗经》中有一句话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比喻崇高的德行。梁任公先生正是那高山,那景行。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
发布于:2020-05-25 14:40:49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如果要编纂20世纪人类的死亡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永远无法回避的主角,而在那场屠戮中,奥斯维辛则是让人难以忘记的人间地狱。
奥斯维辛集中营档案
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1939年9月,德军占领波兰。1940年4月,开始建造奥斯维辛集中营主营,内设哨所看台、绞形架、毒气杀人室和焚尸炉。约有4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犹太人在此经受严刑拷打,惨遭杀戳。
1945年1月27日,苏军解放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当时里面只剩下7000名活着的囚徒,包括200多名儿童。
1947年7月,波兰政府把奥斯维辛集中营改为殉难者纪念馆。为了使这罪恶的行径不再重演,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1979年,奥斯维辛集中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二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理解文中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3.记住历史,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三部分内容:文本探究
罗森塔尔, 美国记者,本篇新闻获当年普立策新闻奖。美国普利策奖主席、新闻学教授霍恩伯格说,这是国际报道奖得主罗森塔尔“写得最好的作品”。
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颁奖词
奥斯威辛作为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的“杀人工厂”而为人们熟悉,各国记者纷纷报道它的残酷、血腥。罗森塔尔本着记者的良知独辟蹊径,突破了“客观报道”的框框,着眼细节,以冷峻的视角深沉地描述了今天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博物馆,在恐怖与快乐、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反差中,它召唤起人们对于灾难的记忆、关于生命的思考、关于人性的自省。他的发表,充分地表现了一名新闻记者的使命感,更以迫人的力量震撼生者的心,成为新闻史不朽的名篇。因此,我代表普利策新闻奖评审组把本届普利策新闻奖中的最佳消息奖颁发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作者罗森塔尔。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四部分内容:背景介绍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修建的1 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上百万人在这里被杀害,又被称为“死亡工厂”。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内设立了用活人进行“医学试验”的专门“病房”和实验室,还建有4个大规模杀人的毒气“浴室”、储尸窖和焚尸。
1944年,这里每天要焚烧约6000具尸体。残暴的法西斯分子甚至在焚尸前敲掉受害者的金牙,剥下纹身人的皮肤做灯罩,并剪下女人的长发编织成地毯,被杀害的多是犹太人。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五部分内容:课堂探究
1.划分文章段落,试概括作者感受。
导语(1~3段)
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儿童在追逐游戏
“最可怕的事情”,“像一场噩梦”
背景(4~5段)
奥斯维辛集中营可怕的历史
“惨状被人们讲过了很多次”
主体(6~15段)
“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默默地迈着步子、很快地望上一眼、步履慢下来、表情茫然、停下脚步、浑身发抖、惊惧万分、张大了嘴巴、表情木然、下跪祷告、恳求的目光
“一种非写不可的使命感”,不安,特别恐怖,终生难忘;心情沉重,感到震惊;愤懑,对法西斯暴行的无比憎恨
结尾(第16段)
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在追逐游戏
布热金卡曾经是一个暗无天日的人间地狱
2.选段开头说:“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篇报道?
出于一种不安的心情产生的非写不可的使命感,在访问这里之后,如果不说些什么或写些什么就离开,那就对不起在这里遇难的人们。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层分析:
1、为什么对于参观者来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
作祷告的原因——求得上帝的谅解,或得到上帝的保佑。
奥斯维辛里的人——刽子手和无辜的人,刽子手无法得到上帝的谅解,无辜的人也得不到上帝的保
2.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儿童在追逐游戏。这是一幅多么美好和平的景象。可是作者为什么却说这是“最可怕的情”“像一场噩梦”?难道是作者不喜欢这么美好的一切?
3. “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如何理解?
作者将这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放在一起,组合成一幅令人难忘的画面,既揭露了法西斯摧残美好生命的罪行,又暗示生命是不会被彻底摧垮的,正义必战胜邪恶。或许是一种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可见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4.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长得丰满,可爱,皮肤细白,金发碧眼。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请赏析这段文字。你觉得她为什么微笑?请说一说。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七部分内容:知识拓展
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作用:1.突出人物的性格;2. 展示故事情节;3.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
如何进行细节的选择呢?
首先,要真。细节的描写必须入情入理,符合生活真实。其次,是细。一是取材要小而具体,二是描写要细致入微。三是要精。细节在精而不在多,细节描写贵在传神。
这篇新闻的主题是什么?
本文作者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抒发了对德国纳粹残酷暴行的沉重控诉,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平与祥和的向往。同时,也是为了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历史的教训。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八部分内容: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在奥斯维辛,纳粹的暴行使四百万人的生命被残酷的剥夺去。这个悲剧属于整个人类的,我们应该共同面对这样的耻辱、这样的罪恶。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在今天,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记住这段历史,还要以史为鉴,树立远大理想,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携手全世界人民走向美好的明天。
... ... ...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第九部分内容:课堂演练
为下面这段新闻拟一个标题,概括其主要内容,要求语言简洁、明白。(不超过15个字)
今日扬州网消息 昨日,由中国商业史学会、扬州大学和东台市人民政府以及个园、汪氏小苑、扬州八怪纪念馆联合举办的“全国盐文化研讨会”在我市举行。原商业部部长、中国商业史学会名誉会长胡平,省盐业局局长晏仲华出席研讨会,来自北京、天津、四川、山西、江苏等地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据悉,全国盐文化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最大规模的一次盐文化研讨活动。与会专家围绕盐业对文化的影响、两淮盐商的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筹建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扬州盐文化在中国盐文化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受到了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专家们在发言中提出“继承、融合、创新、超越”理论,并一致肯定扬州的盐运经济对明清封建经济的发展的重要贡献,并认为扬州应在充分继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注意盐文化与其它文化的融合,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连接,把扬州文化发扬光大。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筛选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2.品味新闻的语言。 3.理解文中侧面描写的作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激发学生关爱和平,反对战..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PPT 第一部分内容: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简介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 1941年对..
发布于:2020-05-25 14:24:42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沁园春·长沙》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诗词知识
词,兴于隋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 “诗余”。
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有的作家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沁园春 长沙》。
1、词兴于隋唐,盛于宋代,是一种和乐可唱、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
2、“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可以分上下两段,叫“片”或“阕”。。
3、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字数在58字以内,中调在59至90字,长调在91字以上。
4、宋词有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如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语言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如柳永、李清照。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二部分内容:写 作 背 景
《沁园春 长沙》写于1925年,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农民运动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但随之而来的革命领导权又成了党内外斗争的焦点。国民党右派想篡夺领导权,排挤共产党。党内左右倾机会主义者陈独秀、张国焘主张放弃革命领导权。解决革命领导权成了一个迫切的问题。这年秋天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怀着极大的革命热情写了这首沉郁豪迈的词。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三部分内容: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1、朗读:注意正音,注意节奏,注意停顿,读出感情,要热情奔放,慷慨激昂。
舸 怅 携 稠
峥嵘 遒 遏
3、诵读、思考:上、下片主要写什么内容?
上片: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彩的秋景图
下片:抒情,借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活动抒发革命豪情。
4、自由诵读并思考:
1)以诗人的活动为主体,找出表现全词线索的动词。请把几个动词连起来,讲述词的内容。
立、看、怅、问、忆、记
2)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你能根据内容给每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这首词描述了四幅画面: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四部分内容:上阕研读、探究
独立寒秋图
1、开头三句的正常语序是怎样的?简要说其大意。点明了哪些内容?
大意:在深秋时节,我独自一人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2、“独立”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独自一人远望凝思,与下文相照应,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表现出的砥柱中流的气概。
湘江秋景图
1. “看”领起下面哪几句?从哪些不同视角选取了哪些意象?(景物描写的视角变化和写景顺序是怎样的?)
2.运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词?使用了什么手法?组成了一幅什么特点的图画?描写这幅图画有什么作用?
例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分析:意象,就是诗中包含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词中“缺月” 、“疏桐”、“幽人”、“孤鸿”、“寒枝”等就是意象。“缺月”等意象和“独”、“恨”、“寂寞”、“冷” 等词的感情结合起来构成了孤独、凄凉的气氛。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五部分内容:研读下阕
1、词的下阕“峥嵘岁月图”中所回忆的往昔生活,从两方面 突出了 什么人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精神?
从精神面貌和活动志趣两方面突出了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
作者借对“同学少年”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作者和革命战友们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精神。
2、 第四幅“中流击水”图,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
这一结尾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了革命青年激流勇进,以拼搏为乐的凌云壮志,艺术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已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3、下阕回忆往事和上阕有什么联系?
下阕的两幅画面有双重作用,一方面高度概括了词人的战斗生涯,展现了主人公昂扬的革命斗志,坚定的革命信念,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力挽狂澜的革命气魄;另一方面,塑造了革命英雄群体形象,揭示了领袖成长的社会基础,也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4、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叙事、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上片写景抒情,以“独立” 开篇,以江、洲为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激荡的思绪,为“怅”“问”“忆”蓄势。接着用“看”领起湘江秋景,奠定壮怀激烈的感情基调,引出发问。“怅”由自然想到人类社会,词人激情澎湃、慷慨发问。
下片叙事,是上片的感情发展和延续。以“忆”字直贯“峥嵘岁月”图,追叙往昔战斗生活,描绘早期革命者群体英雄形象,表现豪情壮志。 “中流击水”图,展现了革命者不畏惊涛骇浪、力挽狂澜的英雄气概,艺术回答了上片的发问。至此,诗情得到了酣畅的表达。
... ... ...
沁园春长沙PPT,第六部分内容:主 题
作品通过对大好河山的描绘,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往昔岁月的追忆,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昂扬的革命斗志和顽强的革命精神。
秋天里的悲喜
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晓来谁秋林醉?总是离人泪。——《西厢记》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又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讨论:本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为什么?
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充满生机、充满活力,是绚丽壮美的。这与一个人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他不是一介普通书生,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有经天纬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的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读点文化常识 (1)词 词是诗的别体,起源于隋唐,盛行于宋,又叫诗余、长短句、乐府、曲子词等。词的特点是,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
《沁园春长沙》PPT精品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诗人情怀的政治家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
《沁园春长沙》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一、识作者 独领一代风骚的伟大诗人毛泽东①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
发布于:2020-05-25 14:14:14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
《赤壁赋》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素养目标
1. 了解苏轼被贬黄州的有关背景和“赋”的文体特点。
2. 把握主客问答这一手法在表达思想感情中的作用,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复杂感情。
3. 理解作者借清风、明月阐发的“变与不变”的哲理,学习课文景、情、理交融的写法。
... ... ...
赤壁赋PPT,第二部分内容:作者简介
苏轼(1037— 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宋嘉v二年(1057)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又因作诗讽刺新法,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几经起落,一直被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州),直到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
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他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诗歌方面,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书画方面,苏轼擅长行书、楷书,善画枯木怪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主要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易传》《东坡七集》等。
... ... ...
赤壁赋PPT,第三部分内容:题目解说
北宋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本文是第一篇,又称《前赤壁赋》。
苏轼所游的赤壁是黄州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后人又称“文赤壁”,并非赤壁大战处。赤壁之战的地点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今湖北武汉市的赤矶山,后人称“武赤壁”。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而已。
王安石变法受挫,一些投机新法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苏轼于元丰二年(1079)到达湖州,七月底遭到逮捕,罪证是他的一些诗文。这些诗文中流露出一些牢骚,表达了苏轼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也针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无非是“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这些却成了他遭受弹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诬蔑他“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将他投入大狱,讯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酿成北宋有名的“乌台诗案”。(“乌台”指御史台,是行政监察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内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
苏轼在狱中受尽诟辱折磨,幸得亲友营救,这年年底,结案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课文为《前赤壁赋》。
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到达黄州,生计困难,在友人的帮助下,他开辟了几十亩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取号“东坡居士”。苏轼在黄州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这样残酷的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佛、老思想中求得解脱。同时,他在躬耕农事和与田父野老的交往中,又感到了温暖。
... ... ...
赤壁赋PPT,第四部分内容:课文探究
1.文章第一段第二、三句是怎样写月出之前的情况的?
先写景后叙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写水兼写风,“徐”字从触觉写清风之柔缓,“不兴”从视觉写风之轻柔,这句描绘出秋江的澄净,这也是主客内心的写照。“举酒”句是直接写主客饮酒吟诗的雅兴。
2.文章第一段第四至七句,写月出之后的情况,写景叙事各有什么特点?
(1)写景生动形象。“徘徊”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明月似对游人有所依恋;“横”“接”讲究炼字,描绘出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水天连成一片的情景。
(2)叙事意境开阔,重在感受。“浩浩乎”与“飘飘乎”前后照应,浩瀚的江水与洒脱的胸怀在作者的笔下腾跃而出,泛舟之乐,溢于言表。
3.联系本文的背景,说说歌词中的“桂棹”“兰桨”有什么含义,“美人”指代什么,歌词代表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桂棹”“兰桨”比喻品行高洁。“美人”指所思慕的人,代表一种理想。歌词所表现的是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贬之后仍然坚持对理想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 作者是怎样描写箫声之悲的?有何作用?
作者借助想象,先运用正面描写,用比喻描写箫声;再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舞潜蛟”“泣嫠妇”写箫声之悲凄。这箫声与“饮酒乐甚”的气氛相悖,作者的感情由“乐”转“悲”,从而引出下文主客之间的问答。
5.”苏子愀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几句是如何描写所游之地的?
先从吟诵古人诗句写起,“月明星稀”两句是由当前江月之景联想而得,似有意,若无意。从诗句推想开去,然后写到眼前地形,把曹操推到背景正面。两个带有启发性的问句,使文章起了波澜,也引起人们的怀古之情。
... ... ...
赤壁赋PPT,第五部分内容:主题归纳
文章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闻,以及主客之间的问答,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于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隐忧,同时表达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
... ... ...
赤壁赋PPT,第六部分内容:深入探究
1.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 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①文章先由清风明月之美写玩赏之乐,再以主客问答写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以寻求解脱,最后归于豁达乐观。
②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而两位英雄已然逝去,化为陈迹。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也不过是过眼云烟,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云散。而自己作为远谪黄州的小人物就更加不值一提了,因而“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抒发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怀。
第4段丢开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阐发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2.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如何?这两种情绪相同吗?
在课文开篇和课文结束时作者的情绪都是喜悦的,但这两种喜悦并不相同。开篇时,作者的喜悦是由身边景物引发的,在月明风清的夜晚,作者泛舟江上,与性情相投的朋友诵诗唱答,这实乃人生之乐事;而结束时,作者的喜悦则是由于通过主客问答消除了心中的苦恼困惑,对人生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3.本文多次写到主客问答,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运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使行文波澜起伏,摇曳多姿;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因之得以层层展现、逐步升华。
① 第3 段通过主客的问答,使本文的思想感情转入悲凉。
苏轼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故事作答,文理转折自然。客人连用了两个问句,这两次发问使文章又泛起波澜。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的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② 第4 段文章思想感情得以深化,又一次泛起波澜。
苏轼针对客人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际上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观,他倾向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是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的方面进一步申说。
4.《赤壁赋》怎样体现了儒、释(佛)、道三家思想的融合和苏轼独特的文化品格?
儒家入世,佛家超世,道家避世,三者原本有矛盾,但苏轼却将其统一了起来:治世以儒,治心以佛,治身以道。这就形成了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式的旷达自适。《赤壁赋》以水月之喻化解人生忧患。在困苦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品质的自我完善,这固然是儒家士大夫追求精神完美的思想的一种反映,同时又带有庄子相对主义和佛家虚无主义的色彩。事物的瞬息变化中蕴含着永恒,苏轼的“变”与“不变”之论正是得自佛、道思想的启示。而佛、道思想又须用儒家的浩然正气来支撑,才能避免虚无空寂。苏轼用这种思想方法,把“吾生之须臾”与“长江之无穷”统一了起来,表现出他独特的文化品格。
5.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① 融诗、赋、文为一体,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综合运用。
先通过对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明月升起、大江辽阔等的叙写和描绘,寓情于景,渗透着欢快之情,达到了“飘飘乎”“羽化而登仙”的程度,可见乐到了极点。接着,叙写了对“美人”的思慕,描绘了阵阵悲凉的箫声,传达了不可言状的哀伤。然后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揭示了哀伤的原因,最后集中进行议论,从哲理的角度阐述了自己对人生及宇宙的看法,在思想上得到了解脱。
② 行文有偶有散,错落有致,挥洒自如,犹如行云流水,极尽变化,既有整饬之美,又有通达流转之妙。偶句中用韵贴切,转换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声调铿锵和谐,增强了文章的音乐美。
③ 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虽然沿袭汉赋,但并不像汉赋那样古板凝重,而是运用得十分灵活巧妙,恰好表现了作者的内心矛盾和思想感情的曲折变化,整篇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诗情画意俱现。
... ... ...
赤壁赋PPT,第七部分内容:文言知识梳理
1.重要字音。
壬(rén)戌(xū) 窈(yǎo)窕(tiǎo)冯(pín溃┬橛风
桂棹(zhào)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舳(zhú)舻(lú) 旌(jīng)旗
酾(shī)酒 横槊(shuò) 渔樵(qiáo)
江渚(zhǔ) 扁(piān)舟 匏(páo)樽
蜉(fú)蝣(yóu) 无尽藏(zàng)枕藉(jiè)
2.通假释义。
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3.古今异义。
白露横江 (古义:指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望美人兮天一方 ( 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
... ... ...
赤壁赋PPT,第八部分内容:课后作业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
(1)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焉:_________________
(2)白露横江横: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纵一苇之所如纵: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凌万顷之茫然凌: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倚歌而和之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不绝如缕缕: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苏子愀然愀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
(8)正襟危坐危: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方其破荆州 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色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B.而不知其所止 客喜而笑
C. 哀吾生之须臾 不知东方之既白
D.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解析:C 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 项,介词,在/ 介词,被;B 项,连词,表转折,却/ 连词,表承接;D 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助词,起舒缓语气作用。
3. 对下列句子中加色词的活用情况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泣孤舟之嫠妇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下江陵
A.①② 相同,③④ 不同
B.①③ 相同,②④ 不同
C.①② 相同,③④ 相同
D.①③ 不同,②④ 相同
解析:①② 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③ 是名词的意动用法,④ 是名词用作动词。
... ... ...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助读博览】 一、魅力作家 理当而格峻,气清而辞雅姚鼐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庆府桐城(今安..
《赤壁赋》《*登泰山记》PPT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学习 赤壁赋 一、知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
《赤壁赋》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
发布于:2020-05-25 13:59:06
0
人教版高中语文语文必修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