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因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在狱中,他受尽折磨,但始终没有屈服。《我用残损的手掌》就作于那个时候。这首诗,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母亲的歌。其代表诗作还有《雨巷》、《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一诗脍炙人口,诗人也因此获得了“雨巷诗人”的桂冠。他是新诗的探索者之一,是象征派现代诗人。
... ... ...
朗读·赏析·探究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诗歌以这两行开头,有什么作用?
(1)统摄全诗。
(2)为抒情定调。对敌人的痛恨,对祖国的炽爱。
2、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到了什么?
一部分是已经遭受敌人蹂躏、变成灰烬、充满血和泥的土地;
一部分是温暖明朗、蓬勃生春、依然完整的辽远的一角。
3、这两种对比鲜明的感情是通过哪些词语来表达的?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由此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
(消极的、冷色调的)
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
(积极的、暖色调的)
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 ... ...
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困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为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9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杭州市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诗歌特征: 诗境的蒙胧美、 语言的音乐美、 诗体的散文美。 ..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8 学习目标 1、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感受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 4、有感情背诵这首诗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6 学习目标: 1、把握感情线索,用自己的理解、激情大声诵读诗歌。 2、品味诗歌优美语言, 理解诗歌对比手法。 3、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发布于:2020-12-02 12:42:21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赵太后简介:赵太后则是赫赫有名的赵威后。说起赵威后的赫赫有名,在《战国策·齐策》里,有一段“赵威后问齐使”的佳话:齐国使节来赵,她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说她是“先贱而后尊贵”。赵威后据理以对,道出了“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赵威后从此威风八面,青史留名。就是这位青史留名的赵威后,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有时却过于溺爱,甚至蛮不讲理。
故事背景:
《触龙说赵太后》这个故事大约发生在赵孝成王元年(公元前265年)。公元前266年,赵国国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儿子孝成王继承了王位,因当时孝成王还小,所以赵威后执政。当时的赵国,虽然有廉颇、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撑门面,但赵太后刚执政,处于新旧交替之际,国内动荡不安,国势大不如以前。秦国认为有机可乘,便发兵东下,一举攻占了赵国的三座城池,赵国危在旦夕,太后不得不向齐国求援。齐国虽答应出兵,但按当时惯例提出了一个条件:即赵国必须派太后的幼子长安君到齐国做人质。
... ... ...
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
游说( ) 唾沫( )
强谏( ) 有郄 ( )
耆食( ) 老媪( )
接踵( ) 膏腴( )
作为国君应该:
①父母不能只考虑子女眼前的安乐,使他们养尊处优无功食禄,而应为子女作长远打算,这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护;
②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要摆正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做到克己奉公。将国家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上。
作为臣子应该:
①以满腔的热情和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国家排忧解难,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②说话办事必须找到使对方能够接受的方式,讲究动机、方法和效果的统一。
... ... ...
1.日三四里,少益耆食。(“耆”同“嗜”,喜爱。)
2.必勿使反(“反”同“返”,回来。)
3.奉厚而无功(“奉”同“俸”,俸禄。)
4.太后之色少解(“少”同“稍”,稍微。)
5.没死以闻(“没”同“殁”,死。)
词类活用:
1.没 死以闻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3.其继有在者乎 4.日食饮得无衰乎
5。有所 xi 也 6。日三四里
7.质于齐 8。赵王之子孙侯者
... ... ...
⒈对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曾不能疾走 曾:曾经 B妇人异甚 异:不同
C约车百乘 约:大约 D恣君之所使 恣:任凭
⒉下列句中的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太后明谓左右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B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近者祸及身
C不若长安君之甚 君美甚
D必以长安君为质 约车百乘,质于齐
... ... ...
1.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质地 底子
2.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战国策 · 触龙说赵太后》 人质
3. 今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史记 · 屈原列传》“质”通“贽” 为古代初次拜见长辈得礼物
4.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腰斩时用的砧垫
5.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送东阳马生序》 询问、质疑
1. 夜半雪愈甚 《资治通鉴·李逖┮谷氩讨荨 大
2. 不若长安君之甚 《战国策 · 触龙说赵太后》 厉害
3.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严重
4. 甚矣,汝之不惠 《列子·愚公移山》 太
5. 以为且筮己也,甚恐 《黔之驴》 非常
... ... ...
《触龙说赵太后》PPT课件4 请给下列字词注音: 沟壑 辇 强 踵 膏腴 没死 百乘 媪 恣 揖 诵读练习(1): 日饮食得无衰乎 太后之色少解 年几何矣 则为之计深远 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 老臣窃..
《触龙说赵太后》PPT课件3 《战国策》又称______、______等,是西汉末年______据历史资料整理编订而成,全书共______篇,是一部______体史书。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
《触龙说赵太后》PPT课件2 【背景介绍】 赵太后即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赵威后。《战国策齐策》的《赵威后问齐使》一文中,赵威后先问收成,后问百姓,最后才问到君王,致使齐使不悦,认为..
发布于:2020-10-10 14:57:56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虔信(qián)
镶嵌(xiāngqiàn)
深邃(suì) 晨曦(xī)
沐浴(mù) 潺潺(chán)
瞰望(kàn) 黝黑(yǒu)
晃:huǎng(明晃晃) huàng(晃动)
宿:sù(宿舍) xiù(星宿) xiǔ(一宿)
颤:chàn(颤抖) zhàn(颤栗)
露:lù(露水) lòu(露出)
更:gēng(夜半更深) gèng(更加)
了:liǎo(了解) le(来了)
舍:shè(茅舍) shě(舍弃)
... ... ...
第一节:强调诗人自己对祖国的“爱情”是无法替代的,总领下文。
第二节:铺叙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第三节:诗人怀着人所不知的快乐详细描写农家生活的场景
《祖国》:运用丰富的意象,在流动、变幻中描写景物和民俗,融会了诗人忧郁和欣喜,叹惋和赞美等复杂的感情,仿佛对俄罗斯的乡村大地,作了一次有趣的巡礼。通过对俄罗斯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生活的热情讴歌,抒发了对祖国强烈执著的“爱情”。
... ... ...
1.统摄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
2.奇异表现在何处?
“无论鲜血换来的光荣, 无论是充满了高傲的虔诚的宁静, 无论是那远古时代的神圣的传言, 都不能激起我心中的慰藉的幻梦。
几个表示让步的句子,强调诗人对祖国的这种“爱情”是无以替代的。
在诗中,诗人所抒发的爱国之情主要是通过描写俄罗斯的夜色及夜色中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谈谈你的看法。
平实中见真情
诗人以平实的笔调描写俄罗斯原野的景色,还详细描述自己在原野夜色中旅行的感受,以及和农民一起欢乐的场景。诗人没有使用激烈昂扬的口气直接抒发对祖国的爱,只让自己的情感在寻常的生活里缓缓释放。在对原野景色和农家生活的描述里,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诗人对俄罗斯祖国深切的爱,这种爱是真实的,也是最本色的。
... ... ...
黑人谈河流
兰斯顿·休斯是“哈莱姆(纽约黑人聚居区)的桂冠诗人”,是美国黑人文学最优秀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诗,也有小说和评论。他写作的题材大多是黑人的生活和种族问题,为黑人文学开辟了现实主义道路。出版有诗集《困倦的布鲁斯》《给犹太人的漂亮衣裳》等。
黑人是具有悠久历史的种族。在现存的几类人种中,黑人是最早在地球上留下自己的足迹的。但在近代史上,黑人生存的土地受到殖民统治者的侵略,许多黑人沦为奴隶,并被贩卖到美洲从事艰苦的体力劳动,肉体和精神都饱受欺凌。南北战争结束后,美国废除奴隶制度,黑人获得自由 。
... ... ...
第一部分(第一节):强调黑人对“河流”(历史)的见证。
第二部分(第二、三、四节):以夸张手法回顾历史。
第三部分(第五节):强化突出主题,黑人种族因见证了历史而显得深邃。
《黑人谈河流》:诗人以“河流”这一高度凝练的意象回顾了人类的历史,突出了黑人种族在人类发展历史中的地位,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我了解河流:/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诗中的“河流”是一个高度凝练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历史的象征。黑人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自身历史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寻根。
... ... ...
教学小结:
这首诗显示了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在诗人生活的时代,种族歧视的恶习在美国还没有根除,诗人代表自己的种族写下了这样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强的号召力。
另外,从这首诗中我们还能感受到诗人一种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源于黑人悠久的历史和深重的苦难。
⑴这首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着严密的思想逻辑。我们如果仔细分析诗歌表象,似乎可以判断出这样一种思维逻辑:我认识河流——它亘古如斯,比人类久远——我在河流的哺育下发展、繁殖,河流是我生存的见证——因此我认识河流——生活折磨了我,教育了我,我的思想、灵魂和河流一样深沉。
⑵这首诗在语言结构上,长句、短句互相交错;四个排比句,上半句结构相似,下半句发生变化,均不相同。这样的变化既有诗行结构整齐均衡的一面,又不失之呆滞化一;既有诗行形式上的跳跃,又不失节奏上的韵律之声
... ... ...
朗读《黑人谈河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1.比较两首诗歌,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特色。
2.课外搜集一些关于爱国之情的诗歌,试赏析品味。
《中华一家亲》和谐与梦想PPT课件(第2课时维护祖国统一)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自主预习 知识点1 反对分裂 1.反对分裂的要求。 ( 1 )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统一、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
《中华一家亲》和谐与梦想PPT(第2课时维护祖国统一) 第一部分内容:课前预学 1.反对分裂,我们应该怎样做? (1)反对分裂,就要维护国家_________、国家主权和_________完整。 (2)反对分..
《建设美好祖国》维护国家利益PPT课件(综合练习) 1.一位外出务工人员自豪地说:十五年前,我们工厂外面是一排排的自行车,五年前是一排排的电动车,现在是一排排的轿车,别提多气派..
发布于:2020-10-10 11:29:57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艾青(1910--1995),诗人。
1932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不久被捕入狱,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也是其成名作。
“土地”“太阳”是其诗歌的主要意象。
时代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 ... ...
1.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2.这首诗的第二节与第一节之间有什么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怎样理解最后两句诗之间的因果关系?
《我爱这土地》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关于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
《我爱这土地》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背景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攻占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日军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
发布于:2020-08-17 12:18:45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一、背景材料
《诗经》本名《诗》,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
(一)《诗经》的编定
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创作
产生的地域范围广
作家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阶层的人士
(二)《诗经》“六义”
风:即指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有15国风,160篇。
雅:“王畿”之乐,分为大雅、小雅,105篇。
颂: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40篇。
赋:铺陈直叙
比:以彼物比此物。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 ... ...
朱熹《诗集传》:“伊人,犹彼人也。”
一是“刺襄公”说。《毛诗序》云:“蒹葭,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
也就是说,用伊人来隐喻周王朝礼制。如果逆周礼而治国,那走不通、治不好的。如果顺从周礼,那治国有希望。”
二是“求贤”或“招隐”说。 “伊人”即“贤才”或“隐士”。
“贤人隐居水滨,慕而思见之。”姚际恒《诗经通论》
“征求逸隐不以其道,隐者避而不见。方玉润《诗经原始》
三是“爱情”说。如有人说:“这是一首恋歌,由于所追求的心上人可望而不可即,诗人陷入烦恼。说河水阻隔,是含蓄的隐喻。”
有翻译家就将这首诗翻译成 “a love song”,伊人是 “the lover”。
... ... ...
(三)艺术特色分析
1、悦耳悠扬的音乐美
语言形式上, 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之美,从听觉上强化了音乐旋律感;
2、意境朦胧的画面美
伊人——朦胧、虚幻、求之而不得
蒹葭——萧疏清冷、彷徨凄切
河水——苍茫浩渺、飘忽不定
伊人之所在——虚无缥缈,可望不可即
3、赋兴运用的韵味美
每章开头赋中见兴,以景托情,增加了诗的韵味。
《关雎》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
《关雎》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
《关雎》PPT课件8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发布于:2020-08-17 10:18:50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掌握本节课的实词和虚词及重点文句。
2、通过探寻“论战”, 基本解读人物形象。
学习重、难点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及重点文句,抓住“论战”,基本解读人物形象,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
语言积累卡片1
给黑体字注音:
1)又何间( )焉
2)肉食者鄙( )
3)弗( )敢加也
4)小惠未蹋 )
5)小信未孚( )
6)望其旗靡( )
7)登轼( )而望
... ... ...
语言积累卡片2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实词、虚词:
1.又何间焉( )
2.肉食者鄙( )
3.神弗福( )
4.再而衰( )
5.牺牲玉帛( )
6.望其旗靡( )
7.小大之 狱( )
8.何以 战( )
9.公与之 乘( )
10.夫 战,勇气也( )
... ... ...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画出曹刿“论战”的句子,从课文中寻找、标注、整理自己喜欢的语言材料,形成语言积累卡片。
温馨提示:你可以积累①重点词、句②写论战的美句③标记出自己感兴趣的语句并进行解析和赏析。
美品和美悟:
1、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 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 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2、你欣赏曹刿还是欣赏鲁庄公,请畅谈自己的体会自己的发现。
温馨提示: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品味课文,表达自己的
感受,畅谈自己的体会和自己的发现。
... ... ...
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人物对话和行动
我看《曹刿论战》
要求:谈自己的一点体会,自己的发现。
(1)从《曹刿论战》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2)从《曹刿论战》谈“民不可失,机不再来”。
(3)从《曹刿论战》谈鲁庄公鄙乎。
... ... ...
1、如果给课文的三段文字各拟一个小标题,你认为最恰当、得体的是哪一组?为什么?
A、从人物曹刿身上看应为:请见、从战、论战。
B、从人物庄公身上看应为:将战、实战、问因。
C、从内容上看应为:战前准备、战争过程、取胜原因。
从文中可看出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怎样塑造这一形象的?
一个有政治远见的杰出军事家。他虽出生下层但忠君爱国。谨慎、果断、机敏、持重。
方法:对比、详略安排人物对话和行动
《曹刿论战》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三国时有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 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 也许是人..
《曹刿论战》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限,领会全文主旨。 3.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
《曹刿论战》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
发布于:2020-08-03 14:20:19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3。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作者深情的思乡愁绪和热爱祖国之情。
艾青和《我爱这土地》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光的赞歌》《古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 ... ...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诗人为何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用“嘶哑” 一词,表达出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以及对祖国、对土地、对人民执著的热爱。
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谈谈你的理解?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直抒胸臆,以“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突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表明诗人哪怕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要为祖国的自由和解放而战。体现出诗人的牺牲精神。
... ... ...
主题: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的意象,抒发了对祖国真挚深沉的爱。
这首诗在写作上艺术特色
首先:意象内涵丰富,象征手法恰当
在诗中的每一个事物都赋于丰富的内涵,“鸟”是诗人的虚拟,是泛指,是共名,嘶哑着喉咙歌唱的既是“鸟”也是我(作者自己)同样,大地.河流.风和黎明等,都是诗人心目中赋于了一定意义的形象。
其次抒情方式巧妙,感情表达分层强化。
运用比喻、对比、借物抒情 直抒胸臆,这是抒情方式的巧妙;为了能久久拨动读者的心弦,还要不断的强化作品本身的感情,作品开头就用“假如”这是第一层强化;
... ... ...
“土地”是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读《我爱这土地》,我们感受着那个苦难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这心声,是历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远唱不尽的主题。
假如诗人还健在,面对繁荣昌盛的祖国,还用《我爱这土地》抒情,他会怎样写?
《我爱这土地》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关于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
《我爱这土地》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背景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攻占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日军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
发布于:2020-05-25 18:28:43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艾青简历:
1910年出生在浙江省金华,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
1929年去巴黎,1932年回国,由于加入“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判刑6年。
1935年提前出狱,投身抗日。
1957年被划为“右派”,1958年发配北大荒,1959年到新疆,1978年平反。
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 ... ...
朗读诗歌要注意停顿。请你按下面的停顿朗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 ... ...
写作背景:
《我爱这土地》作于1938年11月,其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又一次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作为诗人的艾青,坚定地汇入民族解放斗争的洪流中,并成为时代的“吹号者”。他说他“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品味、鉴赏
1、全诗一共选取了几个鲜明的诗歌意象来写?诗人给这些意象都赋予了独特的象征意义,请讨论每个意象到底象征着什么?
2、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的生和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为什么鸟儿用的是“嘶哑的喉咙”来歌唱?
... ... ...
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鸟——人、作者
歌唱(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
“土地”有什么象征意义?
土地——祖国。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正在遭受日寇欺凌的国土。
... ... ...
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
第一节:对“爱土地”、 “爱祖国”主题的铺陈描述
第二节:对主题的概括。
“用嘶哑的喉咙歌唱”一句,“嘶哑”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如果用“嘹亮”好吗?为什么?
“嘶哑”表达了歌唱不已,真情无限的情怀,哪怕唱至喉咙充血,声音嘶哑,面对困难斗争的几多悲伤,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如果用“嘹亮”,虽添了亮色,但少了艰辛,减弱了对大地挚诚感情的表达。因此,用“嘶哑”比用“嘹亮”好。
... ... ...
《我爱这土地》PPT教学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关于艾青 原名蒋海澄,浙江人。现代著名诗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
《我爱这土地》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理解体味本诗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 2.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及巧妙的抒情方式。 3.学习诗..
《我爱这土地》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背景简介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攻占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祖国山河沦陷,生灵涂炭,日军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
发布于:2020-05-25 17:25:24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它原名《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列为经典之一,始称《诗经》。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05篇乐歌。作品按乐调可以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品味作品的情韵美和音乐美。
分析作品中使用的修辞手法。
... ... ...
艺术特征:
一、语言富于音韵美
1、四言为主,富有节奏美。
2、重章叠唱,富于旋律美。
3、使用尾韵、叠音词、双声词、叠韵词增强声韵美。
二、比、兴的表现手法。
比:相当于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吟咏之词”
... ... ...
思考与练习
•诵读本诗,体会作品的声韵美。
•分析诗中比兴手法的使用方法
《关雎》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面对美好的人或物,都会产生爱慕之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把心中爱慕之人称为梦中情人。 《关雎》这首诗便惟妙..
《关雎》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把握这两首诗的内容及其思想感情。(重点) 2.学习《诗经》中赋、比、兴的创作手法及其..
《关雎》PPT课件8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包括西周初(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7世纪)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先秦时代通称为《诗》或《诗三百》。..
发布于:2020-05-25 17:15:00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了解分析作品的叙事线索和杨志的思想性格。
2. 鉴赏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 认识封建社会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和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
施耐庵(1296-1370?)元末明初小说家,原籍东都,一说钱塘。曾中进士,做过官,与当道不合,弃官回家,从事著述。《水浒传》也称《水浒》、《忠义水浒传》。
《水浒传》是明代长篇小说。全书前半部写“官逼民反”,好汉林冲、鲁智深等一个个被“逼上梁山”,在宋江上山后,写了几场反土豪、打官军的战争;后半部写宋江被招安,攻辽,打方腊,最后以悲剧结局。它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的规律。起义英雄的行动,是由小到大,由个人反抗到集体行动,由无组织到有组织,最后汇成一股浩浩荡荡的起义大军。本书结构严整,以官逼民反、替天行道为主线,每一个故事如林冲上山、武松打虎、智取生辰纲等章回,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语言以口语为基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叙事绘声绘色,极为传神。
... ... ...
1.给下列红字注音
趱行 嗔 朴刀 恁地
省得 怄死 逞辩 勾当
面面相觑 聒噪
2.解释下列词语
晓事:明白事理。
勾当:事情。
忍气吞声: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不说什么话。
喃喃饶牛毫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絮絮叨叨,来回地说。
死心塌地:形容主意已定,绝不改变。
... ... ...
1.自读课文,思考小说以“生辰纲”的争夺为中心事件,采用了双线结构,明线是什么?暗线是什么?
明线──杨志押运生辰纲;
暗线──晁吴智取生辰纲。
2.跳读课文,根据人物的主要行动,分别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明、暗两条线索的故事情节。
明线: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定计──施计──劫纲。
3. 明、暗双线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交接在一起?
六月初四正午;
黄泥冈松树林。
... ... ...
本课小结
《水浒》是我国白话文学的一座里程碑,是文学艺苑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官逼民反的年代里,一个个勇武过人、智谋超群、胸襟豁达、敢作敢为的英雄勇于“出手”,他们装点了历史的天空;和平幸福的新时代,让我们用聪明才智、浩然正气为建设祖国甘挑重任、扶危济困、勇于“出手”,用我们的一腔热血谱写祖国的未来!
《智取生辰纲》PPT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叙事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3.探究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智的具体体..
《智取生辰纲》PPT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把握古代白话文与现代汉语的不同,注意古今异义。 2.《水浒传》作家作品 (重点) 3.本文故事情节 4.矛盾冲突:主要..
《智取生辰纲》PPT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施耐庵和《水浒》的文学常识。理清线索,把握情节发展的脉络,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重点) 2.学习本文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语言、行..
发布于:2020-05-25 15:00:14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i 窥 间进
期年 谤讥
朝服衣冠 皆朝于齐
邹忌/修/八尺有余 皆以/美于徐公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今齐地/方千里
王之蔽/甚矣! 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语气、语调……
... ... ...
1、读准句子
2、结合注释理解文意
3、勾画出不懂的词句
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第一段:诵读指导:
妻之答,要读出融融的爱恋之情;
妾之答,要读出怯怯的拘谨之意;
客之答,要读出阿谀奉承之情。
邹忌通过“孰视”“窥视”终于发现自己远远不如徐公而引发的深思,他自语道出了妻、妾、客阿谀自己的原因,要读得深沉、恳切,并注意其节奏感。
... ... ...
1、邹忌讽齐王的起因是什么?
与徐公比美
2、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
通过邹忌的三问,即问妻、问妾、问客,以及妻、妾、客的三答。
3、妻、妾、客为什么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呢?相同的语意,感情色彩有何不同?
妻由于爱而有偏私,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说,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
妻语气极尽赞美,表现了一种偏爱的感情;妾不像妻那样热情称赞,表现出一种逢迎邹忌欢心的畏怯心情;客人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敷衍逢迎的态度。
... ... ...
诵读指导:
本段是邹忌用现身说法、亲身体验讽劝齐王。读来要娓娓动听,如与人细语叙家常。节奏感很强,要读出恳切、至诚之意。
思考:用一句话概括本段内容。
邹忌以自己受蒙蔽的事为例,讽谏齐王——进谏的内容。
第三、四段:
1、说说这两段的内容。
写齐威王虚心纳谏及其取得的巨大效果。
2、邹忌讽谏的效果如何?他是怎样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一个“善”字,既表达了齐威王的赞同和诚意,又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矜持和尊贵。)
邹忌(进谏者):由小见大,设喻巧妙,现身说法,用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来讲道理,推论自然,入情入理,态度诚恳,说理深刻,委婉动听,使人易于接受。
齐威王(纳谏者):开明,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 ... ...
合作探究,鉴赏品味
1、你能分别用四个字概括每段内容吗?
邹忌比美、威王受蔽、威王除蔽、除蔽结果
2、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赏后齐国的三变等。
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 ... ...
主 题
本文通过邹忌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纳谏除蔽,从而说明国君必须广开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
品味邹忌劝谏技巧之高
(1)为对方打算——不暴露劝谏目的。
(2)用婉言相劝——忠言顺耳利于听。
(3)巧施攻心术——先对方之忧而忧。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愿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评价自己,积极接受他人建议,善于向他人推销自己。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故事的情境。 2.结合课下注释,与同桌疏通文意并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3.以读代讲..
发布于:2020-05-25 14:09:44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意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理解诗歌形象的内涵。
3、有感情地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2、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
... ... ...
学习重难点
1、研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同身受地体会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
3、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予的诗人的情感。
4、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人。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歌的代表诗人。诗集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 《戴望舒诗全编》《灾难的岁月》。具代表性的诗有:《我思想》《寒风中闻声》《偶成》《无题》《我用残损的手掌》《在天晴了的时候》《烦忧》《雨巷》。
戴望舒早期的诗多抒写个人哀愁、情调比较低沉。抗战爆发以后,诗风有较大转变。1942年因为在报纸上编发宣传抗战的诗歌,被日本宪兵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
... ... ...
这首诗写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1942年。1938年,诗人戴望舒从沦陷区的上海来到香港,主编一家报纸的副刊,编发了不少动员抗战的诗歌。戴望舒活跃的抗战姿态,很显然引起了日军的注意。日本宪兵动用酷刑审讯戴望舒,试图从他口中获取文艺界抗日人士名单等资料,但他始终没有屈服。
锦幛( )
灰烬(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
蝼蚁( )
本文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手指沾满阴暗)表现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虽然自己的手掌已经“残损”,却仍然要摸索祖国“广大的土地”。触到的只是“血和灰”,从而感觉到祖国笼罩在苦难深重的“阴暗”之中。
第二部分(从只有那辽远的一角到结束)写诗人的手终于摸到了“那辽远的一角”,即“依然完整”,没有被侵略者所蹂躏的解放区,诗人对这块象征着“永恒的中国”的土地,发出了深情赞美。
... ... ...
1、本诗的统领句子是哪一句?分析一下其中的重点词语。
统领句是“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两句为实写,确立了“用残损的手掌摸索土地”这一中心意象,从而展开以下的虚写和想像。
“残损”一词表现饱受艰难困苦,“摸索”一词,包含着对祖国诚挚的爱和深深的哀痛。
2、如何理解这一句诗: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在敌人的黑牢里,诗人由“残损的手掌”展开想像,让它去摸索心目中的祖国地图。手掌是残损的,土地是破碎的。“广大的土地”象征祖国,“残损的手掌”既是写实,又表明了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3、如何理解语句: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有血和泥。
“灰烬”“血”“泥”是对沦陷区凄凉景象的概括。沦陷区的国土正遭受日寇的蹂躏。侵略者的烧杀抢掠,使大地上处处废墟,人民流离失所。诗人的手掌是残损的,祖国的土地也支离破碎,诗人与祖国有着共同的命运。
... ... ...
1、“残损的手掌”表明了什么? “这广大的土地”仅仅指土地吗?
残损的手掌是实写,表明诗人坚贞不屈的意志。
“这广大的土地”是象征手法,象征祖国。
2、“那辽远的一角”“那上面”和三个“那里”指什么地方?
指的是没有被侵略军蹂躏的解放区。
3、第二节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表达了对解放区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未来寄予热切的希望。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和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
... ... ...
1、前后对比鲜明。
2、运用幻觉和虚拟手法进行创作。
3、有时是四行诗句押一个韵,有时是两行押一个韵。押韵方式灵活,既体现了现代诗形式的自由,又使全诗有着相对协调一致的节奏。
在抗日战争中觉醒和振奋起来的戴望舒,“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是他在困苦抑郁中爱国精神的升华。恰是这一片丹心,撑托起了民族的脊梁。
1、做课后研讨与练习。
2、《我用残损的手掌》的读后感。
3、预习《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 ... ...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诗人以“残损的手掌”抚过祖国大地的形象化思绪,在想象中再现了他的家乡、长白山、黄河、江南、岭南以及他没有亲身体验过的解放区的景象,以“手掌”的感觉展示了他内心情感的变化。诗人先是凄楚忧愤,转而热切期盼,对解放区寄予了民族复兴的希望。
二、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新生、辽远、温暖、明亮、坚固、蓬勃、永恒……
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残损、冷、彻骨、寂寞、憔悴、阴暗……
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内心深处的爱与恨。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9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杭州市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又称雨巷诗人。 诗歌特征: 诗境的蒙胧美、 语言的音乐美、 诗体的散文美。 ..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8 学习目标 1、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形象化的语言 3、感受作者高尚的民族气节 4、有感情背诵这首诗 作者简介与写作背景: 戴望舒(1905-1950),原..
《我用残损的手掌》PPT课件7 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梦鸥。生于杭州。1923年秋入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31年加入中国左联。1942年,..
发布于:2020-05-25 13:50:30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了解“变脸”
“变脸”是中国戏剧界的神秘绝技,也是川剧的看家绝活,往往跟吐火、藏刀、耍牙等绝活并用;是用于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变脸”共分“吹脸”、“抹脸”、“扯脸”三种,目前的最高纪录是25秒钟变14张脸。
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 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岁岁重阳》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 ... ...
糍粑 打鼾
阴霾 鹭鸶
抠痒 惺忪
呓语 揩檫
吮毒 回溯
盘缠:路费。
鹭鸶:即白鹭,一种嘴尖而脚长的鸟。
糍粑:用糯米蒸熟捣烂后所制成的一种食品,黏而软。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混浊现象,阴暗之意。
... ... ...
《变脸》是作者1997年创作的。全剧共六场,本文节选的是第二场。剧情着重描写了一个叫狗娃的女孩的人生遭遇,同时也刻画了心地善良而命运不幸的老艺人水上漂的形象,反映了民间艺人的苦难命运,以及官场的腐败、军阀横行、匪盗为患、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旧社会人民的生存状态。
《变脸》剧情
在本世纪二十年代四川平原,有一位身怀变脸绝技,孑然一身以小船为家、青猴为伴的老艺人水上漂,人称变脸王。其时川剧名伶梁素兰(活观音)在目睹了变脸王的绝活后,恳请他投身梨园,却被婉然拒绝。但两人的交谈使变脸王萌发了收留后代以传绝活的念头。在人口市场上,他相中了一个小男孩狗娃儿并用五个袁大头将其买下。数日之后,变脸王得知狗娃儿原来是个女孩,十分难过,坚决让她离开。狗娃儿苦苦央求才得以留下,做些杂活。
... ... ...
结合文章说说题目《变脸》有什么含义?
第一,整个剧情是围绕“变脸”绝技来展开的。第二,剧中人物的经历由喜到悲到怒再到哀的心理变化,本身就是“变脸”。
一句话概括剧情
这部戏曲描写了水上漂买来狗娃、发现狗娃是女孩要将她抛弃而最终又将她收留的一段波折。
第一部分(开头到“水上漂与狗娃同做摇船游戏):情节开端,水上漂买来狗娃,认做孙儿,爷孙俩同做游戏,兴高采烈。
第二部分(“狗娃唱:荷叶船,摇啊摇”至“音乐行弦,水上漂睡眼惺忪嘀咕”):情节的发展,水上漂和狗娃闲话家常,言语之中流露出重男轻女的思想,狗娃为此而疑惧不安。
第三部分(“水上漂:狗娃,你在干啥”到“女孩在水中沉浮”):情节的高潮,水上漂发现狗娃是女孩,盛怒之下,不顾狗娃的苦苦哀求,狠心赶走狗娃。
第四部分(“水上漂:死丫头,不要命了”至文末):情节的结局,水上漂救起落水的狗娃,爷孙俩相依为命。
... ... ...
在这场戏剧冲突中,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而狗娃的处境,则展示了当时一种什么样的社会态度?
水上漂对狗娃的态度,表现了他根深蒂固的重男轻女的思想观念;
而狗娃的处境,则表现了她作为下层社会女孩的不幸和对命运的无奈抗争。
如何看待帮腔人在剧中的作用?
帮腔人有着叙事人的身份,它可以是作者、观众或者剧中人的代言者。它对剧情起着催化、点化的作用。表达了作者、观众和狗娃的心声,提示人们关注狗娃的命运,警醒人们的心灵,加重了悲剧的气氛。
... ... ...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
(A)天理昭昭不可诬,莫将奸恶作良图。
若非风雪沽村酒,定被焚烧化朽枯。
自谓冥中施计毒,谁知暗里有神扶。
最怜万死逃生地,真是瑰奇伟丈夫。
(B)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两个公人看那和尚时,穿一领皂布直裰,挎一口戒刀,提起禅杖,抡起来打两个公人。林冲方才闪开眼看时,认得是鲁智深。林冲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智深听得,收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晌,动弹不得。林冲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候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他两个怎不依他? 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变脸》PPT课件6 作者介绍 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 16岁即被反右株连,历经坎坷。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大..
《变脸》PPT课件5 学习目标 1.了解魏明伦及《变脸》的剧情。把握戏剧情节,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2.了解我国传统社会底层人民极其艰难的求生经历,感受他们身上所闪耀的人性光辉..
《变脸》PPT课件3 作者简介 魏明伦(1941年出生)四川内江人。9岁唱戏,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 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中国当代著名的剧作家,被誉为巴山鬼才。代表作品有《易胆..
发布于:2020-05-25 12:43:38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有感情地 朗读课文,扎实掌握“腆”“带挈”等字词和重要文学常识,能准确掌握故事情节。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通过细节描写分析出主要人物形象,学会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的艺术。
3.激情投入、全力以赴。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1.独立思考,完成“质疑探究”部分的学习内容,列出问题的思路、要点。
2.明确自己的疑问,以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3.学有余力的同学力争做好“拓展提升”。
... ... ...
1.学习中遇到的疑问、困惑。
2.导学案“质疑探究”部分的问题。
(1)人人参与,热烈讨论,大声表达自己的思想。
(2)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先一对一分层讨论,再小组内集中讨论。
(3)没解决的问题组长记录好,准备质疑。
... ... ...
探究点一:精句赏析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
提示:从细节描写上揣摩文章的主旨。
赏析:以上几句话,从“看”、“念”、“拍”、“笑”、“跑”等动词可以看出,范进是喜极而狂,喜极而疯。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摧残,使他们丧失了人格,可笑可悲。
2.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提示:句中哪些是重点词?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赏析:“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显示了胡屠户心灵的卑劣。“一路”“几十回”,说明在整个行程中胡屠户扯范进后襟的次数,讽刺味儿更足。一个“扯”字,充分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对范进百般地奉承和逢迎。
3.屠户把银子 攥 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提示:句中的动词运用精彩,着重分析其作用。
赏析:这是对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细节刻画,写得十分精彩。用“攥”“舒”“缩”“揣”四个动词描绘了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细节,惟妙惟肖地 刻画出了胡屠户这个见钱眼开、虚伪做作的市侩形象。
... ... ...
探究点三:综合探究
7.探究文章着重刻画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三个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范进是本文的主人公,他是一个热衷于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 ,大半生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直到五十多岁时才考中秀才。中举之前,他地 位卑微,受人歧视,性格卑怯,甘受屈辱。但中举之后,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的贫困、屈辱随着中举都变成过去了,功名富贵从此开始,经济状况、社会地位陡变,使得他喜极发疯,丑相出尽。被胡屠户打醒之后,
8.讽刺是用夸张、对比和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等手法对人或事进行揭露、批评或嘲笑。此文便运用这种手法,请仔细探究。
参考答案:①夸张手法。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后挨了一个嘴巴才清醒过来,这个离奇的故事情节,就是运用夸张手法虚构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②对比手法。如对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等人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折射出他们丑恶的灵魂。特别是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迥异
... ... ...
要求: 整理巩固探究问题
落实重点基础知识
梳理小结所学内容
《范进中举》PPT免费教学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在封建科举时代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正是如此。他寒窗苦读,直到垂老才中了举..
《范进中举》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
《范进中举》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作品简介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
发布于:2020-05-25 12:38:21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来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五十五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揭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 ... ...
一、读一读
商酌( ) 星宿( )
带挈( ) 喷( )头
长( )亲 行( )事
腆( )着 兀( )自
绾( )着 轩敞( )
二、记一记
倒 运:倒霉。
积 德:民间指为了求福而做的好事,泛指做好事。
见 教:客套话,指教。
簇 拥:(许多人)紧紧围着。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像在对方头上喷了狗血一样。
尖嘴猴腮:形容人面部瘦削,相貌丑陋。
... ... ...
1.本文以反映了____________对人心灵的荼毒。 ____________为线索,通过范进中举前后的________,深刻抨击了_________。
答案:范进中举 对比 封建科举制度
2.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情节发展思路。
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12段):写范进中举后的情景。
3.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的?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为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 ... ...
1.人物形象
(1)本文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试分析下面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①来到集上,见范进正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
答案:运用了语言、外貌、动作描写。这里把范进的疯态、丑态、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既是对举人老爷的极大讽刺,也是对科举制度的尖锐抨击。
②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
答案:以上两个句子反复写范进拍手、笑,笔锋深刻而委婉,勾画出了他神魂颠倒、亦痴亦狂的丑态。作者以白描的手法,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把一个醉心科举的腐儒描画出来。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辛辣的嘲讽。
③范进再三推辞……范进方才把银子收下,作揖谢了。又说了一会,打躬作别……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
答案: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一个虚伪、奸诈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 ... ...
二、探究主旨
课文主题是什么?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三、品析语言
本文语言准确、生动,充分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请仿照参考示例品析下面的语言。
参考示例:范进因没有盘费,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 ... ...
一试身手:
1.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答案:运用一个“扯”字准确地表现了胡屠户对中举之后的女婿极尽巴结奉承之能事的特点。
2.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答案:运用“攥”“舒”“缩”“揣”等词语,准确、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的心理状态。
3.范进唯唯连声,叫浑家把肠子煮了,烫起酒来,在茅草棚下坐着。
用“唯唯连声”写范进面对胡屠户时温顺的样子,表现了范进精神的猥琐与恭顺、麻木。
4.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用典型动作“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特殊的姿态来描摹人物。把胡屠户在范进面前觉得高人一等的傲慢神态刻画得入木三分。
... ... ...
中举给读书人带来天壤之别。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_______?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______。”
你能用两个成语补充上面的一副对联吗?读这副对联,并结合原文,谈谈你对范进所处社会的认识。
《范进中举》PPT免费教学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在封建科举时代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正是如此。他寒窗苦读,直到垂老才中了举..
《范进中举》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
《范进中举》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作品简介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
发布于:2020-05-25 12:37:05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又有《文木山房集》。
《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的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地接露和强烈地抨击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
... ... ...
吴敬梓13岁丧母,23岁丧父,本身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随意挥霍,慷慨仗义,上代留下的家产在几年之内被他挥霍得所剩无几,以致“田庐尽卖”、“奴逃仆散”,一时“乡里传为子弟戒”(《减字木兰花·庚戌除夕客中》)。加上考场失利,刺激甚重,“那得双眉时暂开?”回乡之后,由于不堪冷遇,于雍正十一年移家南京。从此时直到54岁在扬州逝世,主要靠卖文和朋友周济过活,也是在此期间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鸿篇巨著 。
商酌( ) 星宿( )
狗血喷头( ) 带挈( )
长亲( ) 行事( )
腆着( ) 兀自( )
绾( ) 轩敞( )
... ... ...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概括情节发展思路。
全文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范进喜极发疯的过程可分作四层。
第一层写昏厥。 第二层写疯跑。
第三层写跌倒。 第四层写疯走集上。
... ... ...
课文主题是什么?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胡屠户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欺贫爱富 、趋炎附势、庸俗势利的小人
像胡屠户这样的人在当时是个别的吗?
不是。其他的邻里乡亲们以及张乡绅也都是趋炎附势、惟利是图的人们,作者借他们的描写展现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社会衰朽的世风。
... ... ...
《范进中举》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科举制度腐蚀读书人灵魂、摧残人才及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穷形尽相地表现了封建末世的世道人心,对各类市侩小人进行了有力的鞭笞和嘲讽。
作为新时代的读书人,我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让 “学而优则仕”的陈腐思想作祟,要有“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人人成材”的良好心态去面对我们所处的时代,为把我国建设成世界强国而奋斗!
《范进中举》PPT免费教学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课文导入 在封建科举时代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吴敬梓笔下的范进正是如此。他寒窗苦读,直到垂老才中了举..
《范进中举》PPT教学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对比和讽刺突出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3.深刻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
《范进中举》PPT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作者、作品简介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
发布于:2020-05-25 12:31:16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2.结合具体事件,分析课文中主要人物曹操和杨修的性格特征,学习用多种描写方法来刻画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方法。
3.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深入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总结杨修之死给我们的启示,保持谦逊自持的健康心理。
杨修 字德祖,弘农华阴人,汉太尉杨震五世孙。东汉建安年间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薄。因才华过人,又是袁术外甥,曹操虑为后患。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或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是施耐庵的得意门生,才华出众。
... ... ...
这件事发生在曹操、刘备两个军事集团争夺汉中之地最为激烈的时候。当时,诸葛亮已智取汉中,曹操屡屡受挫,又不甘心失败,只好退兵斜谷口,以待时机,但终因蜀兵积极防守,难以进取。“杨修之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鸡肋 恃才放旷
数犯曹操三忌 叱退
心恶之 佯惊
曹丕 麾军
高阜 拈弓
竟取匙与众食qì( )
操因疑修zèn( )害曹丕。
延弃弓chāo( )刀。
... ... ...
1、文章记叙的内容是什么?
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缘由。
2、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身死因才误”是本文的叙事线索。
3、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里反应?(请用简洁的话概括。)
杨修之死的原因?
关于杨修的死因,历史上有很多争议。有人推之于曹操,有人归过于杨修自己,还有人认为另有它因,你持哪种观点呢?
杨修能够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置军纪于不顾。
杨修已深深卷入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
... ... ...
1. 杨修这个素负才名的文士,当他自以为能读懂曹操的心思时,等待他的却是死亡。学完课文,假如让你为杨修墓碑题一两句话,你会写些什么?
示例:聪明机智知识渊博可谓英才
恃才放旷目中无人终尝苦果
2. 杨修才华横溢,因其才受曹操赏识,也因其才被曹操杀害。我们青少年从杨修之死中应该明白些什么?
我们现代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有部分人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一些自私、狂妄自大的坏习惯,有时说话做事让人很难接受。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相互理解、互相尊重,建立美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 ... ...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合上历史的画卷,英雄已逝。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扬起的尘土诠释着繁华后的沧桑,落魄后的崛起。(插播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尾曲)“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但历史的天空永远闪烁着那一颗颗耀眼的星。变幻了的时空里, 品书香一缕,让我们也做历史舞台上的英雄,让我们的一股英雄气在人间驰骋纵横。
《杨修之死》PPT课件8 学习目标 1.扎实掌握谮害食讫庖官等词,能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理清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事件要点,提高小说的阅读能力。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握人物的..
《杨修之死》PPT课件6 学习目标 1、能简述故事 梳理情节。 2、分析、概括杨修、曹操的性格特点。 3、探讨杨修之死的原因。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
《杨修之死》PPT课件5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故事的梗概,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发布于:2020-05-25 12:27:59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长勺之战”的背景
齐与鲁是春秋时的邻国,齐是较强大的诸侯国,鲁是较弱小的诸侯国。齐鲁长勺之战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
齐襄公荒淫暴虐,他的两个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怕遭牵累,都出奔他国。公子小白出奔莒(jǔ)国,公子纠出奔鲁国。
齐襄公被齐国大臣杀死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都准备回国当国君。莒国和鲁国都各自护送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回齐国。公子小白抢先到达齐国夺得君位。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齐桓公当上国君后很想显示自己的威风,建立威信,便以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为借口,于公元前684年进攻鲁国。鲁国被迫出兵抵御,战于鲁国长勺。
... ... ...
朗读课文,订正读音
曹刿请见 忠之属也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又何间焉 齐师败绩
肉食者鄙 下视其辙
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小惠未 望其旗靡
1. 齐师伐我
「师」,军队;「齐师」,指齐国的军队。
「伐」,攻打。
「我」,指鲁国(因《左传》是春秋时代鲁国的史书,以鲁国的立场记事,故此称「我」)
2.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肉食者」,吃肉的人。指位高禄厚的人。
「谋」,谋划。
「之」,代词,指迎战齐国这件事。
「间」,参与。
3.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鄙陋,这里指目光短浅。
「远谋」,深谋远虑。
... ... ...
第一层:曹刿请见庄公的背景和原因。表现曹刿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和敢于负责的态度。
① 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②“鄙”为下文写庄公作铺垫,同时衬托出曹刿的远见卓识。
③ “远谋”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第二层:曹刿和庄公的问答,表现曹刿对备战条件的认识。
说明:获取国人的信任,是战胜齐军的政治保证。(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取胜的先决条件),即曹刿认为作战的先决条件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第二段: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
本段运用对比的手法:
“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表现庄公的急躁冒进;
“未可”“可矣”表现曹刿的胸有成竹和从容不迫。
... ... ...
一、曹刿的优点s
勇于承担,爱国s
担心鲁国官员识见浅陋,不能担当重任,于是自动请求谒见鲁庄公,提出自己的意见。
远见卓识s
对鲁国政治有深入认识,知道官员没有远大识见,不足以抵抗齐师。
指出鲁庄公的小惠,只惠及亲信r而小信又未能感动上天r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是取胜关键。
军事上的非凡谋略和指挥上的卓越才能s
曹刿在战争中知道大国虚实难测,可能诈败而布下伏兵r及至下车看到辙乱、旗靡,才下令追击。
能掌握齐师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心理,待彼竭我盈时才出击。
二、鲁庄公
鲁庄公的优点s
平日善待臣下s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对神灵诚信s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对百姓尽心s小大之,虽不能察,必以情。
纳贤听谏s接受曹刿的意见并向他请教,信任而不干涉。
鲁庄公的缺点s
急躁s未能沉着应战.
谋略不足s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战前没有做好作战的准备,分析敌我形势,便决定迎战。
政治上没有长远的计谋,未能明确指出爱民的重要。
在战略运用上,没有全盘周详的计划。
... ... ...
本文通过记叙齐、鲁于长勺之战的经过及曹刿与鲁庄公对战术的议论,
刻划曹刿的忠君爱国,政治识见,军事才能和冷静沉着的性格;
同时说明致胜的关键在于民心的归向和适当的作战策略而非军队的多寡。
1、位卑未敢忘忧国。
2、勇于毛遂自荐,承担责任。
3、做事情要一鼓作气。
4、获胜的根本是取信于民,获得人民的支持;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统治者应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的意见……
一赞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赞鲁庄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的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赞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赞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问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 ... ...
1. 给加点的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齐师伐我(fá)虽不能察(suī)肉食者谋(móu)
B. 小信未孚(fú) 遂逐齐师(suì) 夫战勇气也(fú)
C. 公与之乘(chéng)登轼而望(shì)小大之狱(yù)
D. 又何间焉(jiān)忠之属也(shŭ) 牺牲玉帛(bó)
2. 为下列句子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①曹刿请见( )
A. 拜见 B. 看见 C. 引见 D. 见到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
A. 相信 B. 信服 C. 确实 D. 信用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
A. 充满 B. 有余 C. 旺盛 D. 节约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A. 因为 B. 按照 C. 用 D. 把
... ... ...
《曹刿论战》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三国时有众多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 比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为什么弱者反而可以在战争中取胜呢? 也许是人..
《曹刿论战》PPT优质课件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加强诵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文言特殊句式。 2.理解课文内容,找出本文文限,领会全文主旨。 3.充分认识到战争的胜负取..
《曹刿论战》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导入新课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论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
发布于:2020-05-25 11:35:06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袁枚生平简介
袁枚(1716-1798年),清代诗人、文学家,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随园主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1739年)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时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 ... ...
子:子不闻藏书者乎(你)祖父积子孙弃(儿子)
然:然天子读书者(但是)非独书为然(这样)
为:为一说(写)非独书为然(是)
若:若不相类(相同)赋若夫(你)
焉:子孙弃者无论焉(语气词)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代词,代有书的人)
与:往借,不与(给)幸与不幸(和)
... ... ...
原文&翻译:
【原文】黄生允修借书。随园主人授以书而告之曰:
【译文】(青年)黄允修来借书。我(作者)把书交给他并告诉他说:
【原文】书非借不能读也。
【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好好地)去读。
【原文】子不闻藏书者乎?
【译文】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怎样读书)吗?
【原文】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
【译文】《七略》、《四库》是皇帝的藏书,但皇帝读书的有几个?
... ... ...
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只要有志向,有决心,不利的条件,反而可以催人奋进,取得成绩,也提醒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养成不求进步的恶习,要珍惜时间,珍惜拥有的学习条件,好好学习.
“书非借不能读”,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作者为了阐述这一观点,从哪几个方面着笔?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只有借来的东西,人们才会感到珍惜,本意就是,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很好的去阅读它。寓意是指,人总是会珍惜得来不易的东西。 三方面:天子,富人藏书很多却不读和我幼时,黄生无书可读只能借书苦读的对比; 对假人之物和为吾所有之物不同态度心情的对比; “祖父积”与“子孙弃”的对比。
作者说:'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不只是读书(这件事)是这样,世间的事都是这样(的道理)。(拥有的常常不能很好地消受,这就是人的共性。所以说不只是拥有书籍是这样,天下所有的事情都这样!不能好好珍惜拥有的现成的!)
... ... ...
第三段中作者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
借书时“ 有所览辄省记 ”,做了官后却“ 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r灰丝时蒙卷轴.'。这样的目地是 :将自己做官前与做官后对书的态度对比,有力的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更有说服力。
《黄生借书说》PPT课件4 清代作家袁枚的代表作之一,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本文提出书非借不能读的观点,劝勉人们不要因为条件不利而却步不前,也不要因为条件优越而贪图安逸。文章..
《黄生借书说》PPT课件3 作者简介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文学家。乾隆时考中进士,曾任江宁等地知县。辞官后居住在南京小仓山,筑..
《黄生借书说》PPT课件 学习目标: 1、 懂得珍惜现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专心学习。 2、学习课文构思严密,对比鲜明的写作特点。 3、了解一些双音词的古今异义。 作者简介 课文作者袁枚..
发布于:2020-05-25 11:03:23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1、逐段自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
第一段:进谏的依据。邹忌与徐公比美,发觉受蒙蔽,他认真地思索这个问题,举一反三,从中体味出国君不易听到直言的道理,并决定“入朝见威王。”
第二段:进谏的内容。邹忌以自己受蒙蔽之事讽谕齐王,他见威王后,没有单刀直入地向齐威王进谏,而是先讲自己的切身体会,以事设喻,启发诱导齐威王看到自身受蒙蔽的严重性,从而省悟到纳谏的必要性。
第三段:纳谏的及举措效果。齐威王接受邹忌的劝告,立即颁布政令,悬赏求谏,广开言路,区分情况,给予奖赏。纳谏的。齐威王纳谏除蔽,政治清明,使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2、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邹忌讽谏齐威王,齐威王纳谏,从而使齐国大治的故事。
... ... ...
局部赏析
(一)阅读本文第1段.思考: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这件琐事是什么?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 由于感情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邹忌问其妻、妾、客时的语气以及三者回答问题时语气是有差别的。请说说有何不同?
问妻: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亲昵)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严肃)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平淡)
妻:热情地赞美邹忌,爱恋之情溢于言表,用的是反问句,表达一种十分肯定,不容怀疑的口气;
妾:口气比妻稍微冷淡点,但用的仍是反问句,回答有些勉强,说话较拘谨,表现了她低微的地位和畏怯、顺从的心理。
客:用的是陈述句,语气更加平淡,只表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3、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他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他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内容可知)。
他思而悟出:妻私我,妾畏我,客有求于我也。 所以,人们往往出于种种原因很难有勇气说出事情的真相。以至于使别人受蒙蔽。
... ... ...
精巧的结构
1、“三叠法”
邹忌比美 :三问、三答
邹忌受蒙蔽 :三个原因
邹忌进谏 :三比
齐王纳谏 :三赏
纳谏效果:三变
严谨的结构
三段的关系:
第一部分的叙事是第二部分设喻说理的前提,为第二部分进谏作了铺垫,第二部分是设喻说理本身,第三部分则是第二部分的必然发展和结果。
三部分之间联系紧密,结构严谨。
... ... ...
1、齐国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有哪些?请你从中概括出一条对我们的学习有指导意义的建议。
原因:①有邹忌这样敢于并善于进谏的大臣。②齐威王虚心纳谏,兴利除弊,修明政治。
建议:(1)要虚心地向师长、同学征求学习方面的意见。(2)要虚长、同学提出的学习方面的批评和建议。(3)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挑战权威,大胆质疑。(4)要敢于、替干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
2、中国历史上不乏忠臣进谏的故事,但他们的命运各不相同,请举例说明如果想进谏成功,需要什么条件?
比干劝谏商纣王不要沉湎于酒色而被挖心. 魏征直言劝谏唐太宗而有“贞观之治”说明,要想劝谏成功,需要臣子以国家为己任,有敢于进谏的勇气,还需要臣子有高超的语言技巧,委婉说理.同时也需要君王有容人之量,采纳正确建议,从谏如流.
... ... ...
1)邹忌敢谏乃忠臣,齐王纳言是明主。
2)邹忌讽喻进谏以小见大;齐王悬赏纳言战胜于朝。
3)邹忌巧言善辩进言委婉。威王悬赏纳谏从谏如流。
4)思君主治乱,邹忌推已及人,勇讽谏;谋社稷安危,威王虚怀若谷,勤纳言。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精品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新课导入 常言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然而因为逆耳,常使忠言得不到落实。尤其在君王身边,所谓伴君如伴虎,出口不..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免费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正是唐太宗的一面镜..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优质课件下载 第一部分内容: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故事的情境。 2.结合课下注释,与同桌疏通文意并积累重要文言词汇。 3.以读代讲..
发布于:2020-05-25 10:54:03
0
鲁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